浙教版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感知智能生活》说课稿[001].docx
浙教版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感知智能生活》说课稿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浙教版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感知智能生活》说课稿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浙教版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感知智能生活》。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以智能生活为主题,通过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帮助学生了解智能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智能生活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设备,培养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认识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了解它们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式。
②通过实际操作,初步学会使用智能设备进行简单的信息查询和娱乐活动。
③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智能设备在工作原理上的关联性,例如,智能手机中的摄像头、GPS等如何协同工作。
②培养学生对智能生活潜在问题的认识,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使用观念。
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智能设备使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浙教版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感知智能生活》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智能设备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对智能设备的直观认识。
3.实验器材:准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设备供学生操作体验,确保设备功能正常且安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智能设备吗?”为开场,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鼠标操作等。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智能设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使用智能手机拍照、查看天气预报等,帮助学生理解智能设备的应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智能设备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深入讲解智能设备的操作方法,如智能手机的解锁、应用程序的安装与使用等。
-举例说明:以学生熟悉的社交媒体、学习软件为例,展示如何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学习和交流。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尝试操作智能设备,如下载并使用一款简单的学习软件,培养动手能力。
4.新课呈现(约1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智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提高安全意识。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如设置复杂的密码、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等。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智能生活场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其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智能设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使用技巧。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智能科技的发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或周围环境中使用的智能设备,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功能,下节课分享。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
-学生掌握了智能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独立使用智能设备进行简单的信息查询和娱乐活动。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在线学习、购物等。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使用智能设备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会了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信息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