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 第一页,共22页。 革兰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 (Hans Christain Gran )创立的。 第二页,共22页。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临床意义。 第三页,共22页。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器材 三、操作步骤 四、注意事项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第四页,共22页。 (一)基本步骤: 1、初染:草酸胺结晶紫染色 2、媒染:碘液媒染 3、脱色:乙醇脱色 4、复染:石炭酸复红复染 一、实验原理 第五页,共22页。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紫色。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二)原理: 第六页,共22页。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G+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G-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质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第七页,共22页。 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G+菌; 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的细菌为G-菌。 G- G + 第八页,共22页。 二、实验器材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液,生理盐水,载玻片,接种环,显微镜等。 第九页,共22页。 三、操作步骤 第十页,共22页。 1、涂片: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乙醇滴洗至刚刚无紫色为止,约20—30秒,立即用水冲净乙醇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3、镜检:干燥后,油镜观察。以分散开的细菌颜色为准,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第十一页,共22页。 四、注意事项 第十二页,共22页。 1、注意涂片不宜过于浓厚。 2、火焰固定温度要适宜。 3、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4、染色过程中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5、选择幼龄的细菌。G+菌培养12-16h,E.coli培养24h。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G+菌转呈阴性反应。 第十三页,共22页。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1.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2.指导临床选择用药 3.研究细菌与致病性的关系 第十四页,共22页。 思考题: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第十五页,共22页。 抗酸染色法 第十六页,共22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