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药剂学第4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次课重点内容 无菌制剂、灭菌制剂概念 注射剂的特点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常见注射剂溶剂和附加剂 渗透压调节(冰点降低法、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热原的概念 热原的性质、主要污染途径、去除方法 注射剂的热原检查 输液的概念、分类 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概念 眼用制剂概念 掌握常见注射剂和滴眼剂的处方分析 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路径 口服 崩解(裂碎成小颗粒) 药物从小颗粒中溶出 药物经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 发挥治疗作用 口服制剂吸收快慢顺序: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Noyes-Whitney方程 (溶出理论) dC/dt=KS(CS-C) 在漏槽条件下, dC/dt=KSCS 该方程解释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诸因素,表明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速度与溶出速度常数K、药物粒子的表面积S、药物的溶解度CS成正比。 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 药物的粒径: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溶出速度快。 药物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溶出越快。 溶出介质的体积:溶出介质体积大,溶液中药物浓度小,溶出速度快。 扩散系数:扩散系数越大,溶出越快,在一定条件下,扩散系数的大小受溶出介质的黏度和药物分子大小影响。 扩散层厚度:厚度越大,溶出越慢,充分搅拌,扩散层变薄。 第二节 散 剂 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外用也可内服。 散剂是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 《名医别录》中对散剂的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这些制备原则至今仍在沿用。 散剂的特点古代早有论述:“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散剂分类 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 按药物组成可分为单散剂与复方散剂。 按剂量型可分为分剂量散剂与非剂量散剂,前者系将散剂分成单独剂量由患者按包服用,如多数的内服散剂;后者系以总剂量形式发出,由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如多数的外用散剂。 散剂的特点 散剂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起效快; 外用散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 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 不良影响:吸湿性。 散剂的制备—粉碎 将大块物料借助机械力破碎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或细粉的操作。 粉碎的目的:减少粒径,增加比表面积。 粉碎比:n=D1/D2。 粉碎机理:依靠外加机械力的作用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来实现,常用的外加力有冲击力、压缩力、剪切力、弯曲力、研磨力。 三个粉碎耗能学说 Rittinger学说(面积学说):适用于细粉碎; Kick学说(体积学说):适用于粗粉碎; Bond学说(裂缝学说):适用于中等粉碎。 散剂的制备—筛分 借助筛网孔径大小将物料进行分离的方法。 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分级精度高。 中国药典标准筛规格。 散剂的制备—混合 混合:将两种以上组分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混合操作以含量的均匀一致为目的,是保证制剂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混合度是表示物料混合均匀程度的指标。大小介于0~1之间。 等量递加混合法 又称配研法,组分比例相差过大时,应采用该法混合,即量小药物研细后,加入等体积其它药物细粉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再过筛混合即成。 质量检查—吸湿性 散剂的吸湿特性及防止吸湿措施成为控制质量的主要内容。 临界相对湿度(CRH):在相对干燥或较低相对湿度环境中,一些药物或辅料不吸湿或很少吸湿。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大,吸湿量缓慢增加。当相对湿度到达某一定值时,药物的吸湿量急剧上升。吸湿量急剧上升时的相对湿度即为该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 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越大,则表明该药物不容易吸湿,相反则容易吸湿。将药物贮存在该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以下环,能够延长药物吸湿平衡到达的时间。 散剂的质量要求 粒度 外观均匀度 干燥失重 水分 装量差异 装量 无菌 微生物限度 第三节 颗粒剂 颗粒剂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一般按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 颗粒剂是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冲入水中饮入,应用和携带比较方便,溶出和吸收速度较快。 颗粒剂的特点 (1)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等均较少; (2)服用方便,可根据需要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颗粒剂; (3)可对颗粒剂进行包衣,使颗粒剂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等,但必须保证包衣的均匀性; (4)多种颗粒混合时易发生离析现象,从而导致剂量不准确。 颗粒剂的制备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与片剂的制备工艺相似,但不需压成片子,而是将制得的颗粒直接装入袋中。 ①制软材 ②制湿颗粒 ③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