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人格障碍(一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张瑞星,0.5万)
学习要点
人格障碍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人格障碍的分类与临床表现;人格障碍的诊断;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性心理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性心理障碍的分类型与临床表现,性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
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障碍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障碍,但其本身尚非病态1.生物学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内倾或外倾性格可能与遗传有关,同卵双一致率较高。有关寄养子的研究报道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从小寄养出去,成年后仍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发生率,也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有人研究发现罪犯中染色体畸形呈XYY核型者的比例超过普通人群,这种染色体畸形与异常攻击行为及反社会性人格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脑电图检查发现半数受检者常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故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人类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改变有关,但关于人格障碍的生化研究缺乏一致的结论。
2.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较多。
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所适从,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障碍或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利影响。
3.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极作用不可忽视。
人格,无同情心傲慢妒嫉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计过高对于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从不反省自己缺点与过失,总是归咎于别人有意与他作对所致。习惯于将功劳归于自己,将错误推给别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总感到受人欺负,别人对他不忠实。为了个人利益,到处申诉,甚至写控告信,有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分裂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行为怪僻而偏执孤独不合群。对人缺乏起码的温和与爱心,没有知心朋友,没有社会往来,别人对他的评价毫无感触。沉默好静,与世无争,对任何事情均兴索然。但一般尚能认知现实。有繁多的白日梦或幻想,但一般未脱离现实。在表达攻击或仇恨上显得无力,在面对紧张情况或灾难时,显得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伤害他人则习以为常,在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后,缺乏内疚、罪责感,也无羞耻之心,却强词夺理,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对人冷酷、粗暴、不诚实。有时挑起事端,斗殴、攻击别人。不能吸取教训,包括惩罚在内,都难以悔改。智力一般正常,不少人表现得有见识、有才能,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在一个集体中人数极少,但危害性极大。人格(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叫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以行为和情感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点。情绪极不稳定,易激惹,好争吵,常为小事暴跳如雷,不可自控,甚至对人使用暴力攻击。癔症人格personality disorder) 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其行为过分做作、夸张,具有戏剧表演性质,受暗示性强好感情用事,表面上显得热情、讨人喜欢,但缺乏真诚,易变而幼稚。行为特点是自吹自擂,装腔作势。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引起他人的关注,虚荣心强,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常对区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