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食管癌病人的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癌肿。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病因】 引起食管癌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与其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有:①化学物质:如长期进食含亚硝胺量较高的食物;②生物因素:如某些真菌能促使亚硝胺及其前体形成;③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铁、锌、氟、硒等。④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A、B2、C。⑤烟、酒、热食热饮、口腔不洁和慢性炎症等因素。⑥遗传易感因素。
【病理和分型】 食管癌大多为鳞癌。
1.分型 按病理形态,食管癌可分为四型:
髓质型:食管壁明显增厚并向腔内外扩展,癌瘤的上下缘呈坡状隆起,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全部或大部分,恶性程度高。
蕈伞型:瘤体呈卵圆形扁平肿块状,向腔内呈蘑菇样突出。
溃疡型:瘤体的粘膜面呈溃疡深陷入肌层,而边缘清楚。
缩窄型(硬化型):瘤体部位形成明显的环状狭窄,累及食管全周,较早出现梗阻症状。
2.转移途径 主要通过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1)直接扩散:癌肿先向粘膜下层扩散,继而向上、下及全层浸润,很易穿过疏松的外膜侵入邻近器官。
(2)淋巴转移:癌细胞经粘膜下淋巴管通过肌层到达与肿瘤部位相应的区域淋巴结。
(3)血行转移:通过血液循环向远处转移。
【临床表现】
1.症状
(1)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吞咽粗硬食物时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包括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
(2)中晚期:进行性吞咽困难,先是难咽干硬食物,继而只能进半流质、流质,最后滴水难进。病人逐渐消瘦、贫血、无力、明显脱水症状及营养不良。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可发生声音嘶哑;侵入主动脉,溃烂破裂,可引起大量呕血;侵入气管,可形成食管气管瘘;最后出现恶病质。
2.体征 中晚期病例可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转移者可触及肝肿块,恶病质者有腹水症。
【辅助检查】
1.影象学检查:①食管吞钡X线双重对比造影:可见食管粘膜皱襞紊乱、粗糙或有中断现象;局限性管壁僵硬;充盈缺损、龛影;食管不规则狭窄,狭窄以上食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②CT、(EUS)等可用于判断食管癌的浸润层次、向外扩展程度以及有无纵隔、淋巴结或腹内脏器转移等。
2.脱落细胞学检查 用带网气囊食管细胞采集器作食管拉网检查脱落细胞,早期病变阳性率可达90%~95%。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普查筛选诊断方法。
3.纤维食管镜检查 可直视肿块部位、大小及钳取活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处理原则】 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化学药物等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 适用于全身情况和心肺功能储备良好、无明显远处转移征象的病人。对较大的鳞癌,估计切除可能性不大而病人全身情况良好者,可先术前放疗,待瘤体缩小后再手术。
对晚期食管癌、不能根治或放射治疗、进食有困难者,可作姑息性减状手术,如食管腔内置管术、食管胃转流吻合术、食管结肠转流吻合术或胃造瘘术等,以达到改善营养、延长生命的目的。
手术径路常经左胸切口。中段食管癌切除术有经右胸切口者。联合切口有经胸腹联合切口或颈、胸、腹三切口者。
食管下段癌切除后与代食管器官的吻合多在主动脉弓水平以上;而食管中段或上段癌切除后吻合口多在颈部。代食管器官大多为胃,有时为结肠或空肠。ml加抗生素经鼻胃管冲洗食管及胃,可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减少术中污染、防止吻合口瘘。④结肠代食管手术病人,术前3~5日口服抗生素,如灭滴灵、庆大霉素或新霉素等;术前2日进食无渣流质,术前晚行清洁灌肠或全肠道灌洗后禁饮禁食。⑤手术日晨常规置胃管,通过梗阻部位时不能强行进入,以免穿破食管。可置于梗阻部位上端,待手术中直视下再置于胃中。
2.术后护理
(1)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呼吸状态、频率和节律,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有无缺氧征兆。
(2)呼吸道护理:①拔除气管插管前,注意吸痰;保持气道通畅。②鼓励病人深呼吸、吹气球、吸深呼吸训练器,促使肺膨胀。③痰多、咳痰无力的病人若出现呼吸浅快、发绀、呼吸音减弱等痰阻塞现象时,应立即行鼻导管深部吸痰,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吸痰。④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3)维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
1)观察引流液量、性状并记录:若术后3小时内胸腔闭式引流量为每小时100ml,呈鲜红色并有较多血凝块,病人出现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博增快、尿少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中有食物残渣,提示有食管吻合口瘘;若引流液量多,由清亮渐转浑浊,则提示有乳糜胸,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拔除引流管后护理:待术后2~3日,胸腔闭式引流出的暗红色血性液逐渐变淡,量减少,24小时量50ml时,;
1
7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