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课件心力衰竭.ppt

发布:2017-11-27约2.34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一、定义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心力衰竭属于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一)病因   1、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病毒、阿霉素中毒、严重持久的缺血、VitB1缺乏等因素造成心肌舒缩功能下降。临床上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一)病因   2、心脏负荷过度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心脏收缩时承受的负荷。左室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右室后负荷过重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心脏舒张时承受的负荷。见于主(肺)动脉瓣或二(三)尖瓣关闭不全、高动力循环状态。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二)诱因   1、全身感染 感染可加重心脏负荷或(和)削弱心肌舒缩   2、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酸中毒或高钾血症可直接或间接干扰心肌舒缩功能   3、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使心肌耗氧增加且供血不足   4、妊娠与分娩 妊娠和分娩加重心脏负荷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三)分类   1、根据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分    轻、中、重度心力衰竭   2、按心力衰竭起病及病程发展速度分    急、慢性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三)分类   3、按心输出量的高低分   1)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等引起的心力衰竭。   2)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输出量较发病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正常,甚或高于正常。主要原因为高动力循环状态,见于甲亢、严重贫血、妊娠、VitB1缺乏等症。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三)分类   4、按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   1)左心衰竭 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右心衰竭 见于二尖瓣狭窄、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3)全心衰竭   5、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障碍分   收缩功能不全性、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1、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破坏   1)心肌细胞坏死。心肌受到各种严重的损伤性因素作用后,心肌细胞发生坏死。   2)心肌细胞凋亡。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理因素,如氧化应激、负荷过重、细胞因子、钙稳态失衡及线粒体功能失常等,都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1)心肌能量生成障碍。心肌缺血缺氧,ATP生成减少;VitB1缺乏导致丙酮酸氧化脱羧障碍也使ATP生成减少。   2)能量利用障碍。长期心脏负荷过重引起心肌肥大,过度肥大的心肌,肌球蛋白头部ATP酶的活性下降。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1)肌浆网Ca2+处理功能障碍   ①肌浆网Ca2+摄取能力减弱 由心肌缺血缺氧,ATP减少,肌浆网Ca2+泵活性减弱及Ca2+泵本身酶蛋白减少引起;   ②肌浆网Ca2+储存量减少 肌浆网Ca2+泵的摄钙能力下降,线粒体摄钙增多   ③肌浆网Ca2+释放量减少 肌浆网Ca2+储存量减少、酸中毒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2)胞外Ca2+内流障碍 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钙通道内流 Ca2+内流 受体操作性钙通道β受体 钠钙交换体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2)胞外Ca2+内流障碍   ①肥大心肌内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密度或/和亲和力降低,使钙内流下降;②酸中毒时,H+可降低成β受体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使钙内流受阻,达不到收缩阀值(10-5mol/L);③高钾血症。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3)肌钙蛋白与钙结合障碍   酸中毒时:①H+与肌钙蛋白亲和力比Ca2+大,占据肌钙蛋白上的Ca2+结合部位;②肌浆网对Ca2+亲和力增大 。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4、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心肌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下降;冠脉微循环障碍;心肌线粒体数量增加不足;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肥大心肌的肌浆网Ca2+处理功能障碍,胞外钙内流减少。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