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思维定势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克服思维定势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克服思维定势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一)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龙源期刊网 .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邓宝娟
《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3期【克服思维定势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摘 要: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容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做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影响解题的效率。本文从巧用新旧比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设计开放题等几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展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维定势;初中数学教学;克服
“思维定势”属心理学概念,是人们从事某项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向。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投影),或者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一种方法的反复运用往往会形成方法定势。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后,凡是碰到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证明两个角相等的证明题,都千篇一律地想到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脑子一时想不起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的方法。再如:学生在学习了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后,突然碰到分式化简的题目就习惯性地对它去分母。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巧用新旧比较,同中求异,突破思维定势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许多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或者内容相近、相似,或者形式相近、相似,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其本质特征更清晰。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及内心的概念时,可引导学生与三角形的外接圆及外心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混淆这两个概念的程度降到最低。又如:在完成了二次函数这一部分的教学后,可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解方程、分解因式、解不等式进行比较,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确以下四题:(1)解方程x2+2x-3=0;(2)分解因式x2+2x-3;(3)解不等式x2+2x-3﹤0(初中阶段只要求通过观察抛物线y=x2+2x-3的图象写出不等式x2+2x-3﹤0的解集);(4)求抛物线y=x2+2x-3与x轴的交点坐标。这些题虽然涉及的知识点各异,表达形式不同,但归根结底是一个解方程的问题,只要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可要求学生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和总结不难得出,两种图形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四边形,都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都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通过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学生很容易抓住它们的本质属性,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梯形是一个组合图形,是由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基本上没什么性质,而是通过图形分解,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学生如果明确了这一点,那么碰到有关梯形的问题也就能自觉地添加辅助
克服思维定势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二)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思维定势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思维定势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一次他在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一道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