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商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探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将创业精神作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培养工商管理类创业型人才是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的需要,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全新的办学模式,强调学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大学不仅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服务于创业活动。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20世纪后期,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等为典型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大学服务当地经济、促进自身大发展的实践,引发了大学社会职能又一次新的重大转变,新的创业型职能不仅包括向企业以最高的价格出售技术,而且还包括在当地创立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从而催生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毕业工作主要以就业为主,创业理念只在极少数学生中树立,这种现象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即是创业型经济,与传统管理型经济着重于存量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它更为强调创新、创造与创意。与此相对应,企业管理也从嘉务型管理过渡到创业型管理,更为强调对变化的感知和对机会的把握。现代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应将创新创业思想置于工商管理教育的关键位置,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进取心、灵活性、冒险的精神,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特别是在变化中寻求商机的能力。
基于上述思考,工商管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应用能力,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懂专业、能创新、可创业、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
创业是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充满坎坷。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1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实践活动除了在实验室中开展,还应该深入到工商管理第一线,接触企业的经验管理的实务。只有做到实验室和企业的双重实践,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
2 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党的十七大把“能力显著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工商管理类学科只有在创新的同时,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加速原创性成果的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并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树立竞争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市场,需要有适应市场的能力。工商管理人才具有市场观念,就是要树立市场导向的观点,善于利用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数据,研究、开拓并逐步占有市场,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
三、培养方案设计
工商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应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新的需求,以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龙头,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创业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为保障开展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应用型。所谓“应用型”主要体现在实践、运用和操作上,一是充分为福建省地方经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二是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好、专业技能高、适应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强。
(二)实验性。通过模拟实验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1 在一系列的实验教学中,建立创业、创新和研究型实验平台,创业性实验主要是结合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策划、创业方案的制作与演练等,最终要形成一个创业计划。研究型实验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某一项目或参与完成项目,创新性与设计性实验除注意选取一些实用性强,与实际应用密切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