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中国戏剧艺术家、剧本研究及影像信息资料数据库建设.docx
3、研究价值
中国戏剧艺术家、剧本研究及影像信息资料数据库建设
课题设计论证
中国戏剧演出史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中国戏剧演出史作为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经典剧目的文本分析、著名演员的艺术生涯探讨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戏剧发展概述。对于戏剧演出史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尚显不足,尤其是在跨时期、跨地域的综合比较方面存在较大空白。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戏剧演出形式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也为戏剧演出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2、选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填补上述研究领域的空白,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戏剧演出实践的深入挖掘,探索中国戏剧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规律。同时,结合当代社会环境,分析戏剧演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出路,为中国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1、研究思路
一学术价值: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史学体系,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
一社会价值:提高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应用价值:为现代戏剧创作、表演及教育提供历史借鉴,助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二、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一构建全面系统的中国戏剧演出史框架。
一深入解析各历史时期戏剧演出的特点、成就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探讨戏剧演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2、研究对象
以时间为轴线,涵盖自先秦至近现代各个历史阶段的戏剧演出活动;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剧目、演出团体及艺术家等。
3、研究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戏剧演出形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戏剧演出与社会变迁、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当代戏剧演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传统戏剧演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实现创新发展。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采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广泛搜集并整理相关史料,实地考察现存的戏剧演出场所,访谈老中青三代戏剧工作者,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中国戏剧演出的历史全貌。
2、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奠定理论基础。
一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剧目或演出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特点与影响。
-比较研究法:将中国戏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戏剧进行对比,揭示共性与差异。
一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统计学手段处理数据资料,辅以质性描述,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创新之处
一视角新颖:从演出实践的角度切入,而非仅限于文本解读,更加贴近戏剧的本质特征。
一方法多元: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使研究结果更为可靠。
一关注现实:紧密结合当前社会背景,探讨戏剧演出的现代化转型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研究基础、保障条件、研究步骤
1、研究基础
项目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戏剧史学研究经验,且拥有良好的学
术交流平台。已初步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保障条件
一资金支持:争取到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技术支持: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技术力量。
一人员配备:组建了一支由资深教授领衔,年轻博士后为主力的研究队伍。
3、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2024年12月-2025年6月):资料收集与整理,确定研究框架。
-第二阶段(2025年7月-2026年3月):深入分析与讨论,形成初步研究报告。
一第三阶段(2026年4月-2026年12月):修改完善报告,准备结项材料,举办成果发布会。
一最终成果:出版专著《中国戏剧演出史》,发表系列学术论文,举办专题研讨会。
课题设计论证通用模板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遵循“理论研究一实地调查一定量分析一案例研究一提出方案”的研究逻辑,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本课题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为起点,研究我国课题现状及现有模式,探寻其课题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经验,构建出本课题新机制,以此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及其自身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在选题确定和研究过程中,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超星期刊网以及部分政府部门网站、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渠道,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政策文件和统计资料等,深入了解本课题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拟突破的重难点,并在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
2、比较研究法
本课题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本课题发展现状、模式、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