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其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字媒体等多个方面。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固定内容、单向传授、缺乏互动交流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协作学习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新模式。其注重团队合作、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有望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因此,目前协作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二、研究内容
本文拟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协作学习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协作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2.分析传统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阐述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4.探讨协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势
5.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三、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探讨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方法,能够为该学科的师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研究协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践操作两种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主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协作学习应用于不同学科教学的情况,并梳理出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方法。
2.实践操作:通过课堂实验,验证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
1.探究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学生群体、教师角色、协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研究协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
1.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及协作学习的理解需要具有系统性和深度,需要对协作学习的原理及应用方法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2.实践操作所需的教学资源、教具等方面需要进行充分规划和准备,以满足课程实验的需要。
六、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
1.探究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学生群体、教师角色、协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突出协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3.验证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意见。
七、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计划于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期间完成,主要研究进度安排如下:
阶段一:文献调研与综述(2021年9月-2021年10月)
1.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阅读分析;
2.总结协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应用方法;
3.分析传统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阶段二:应用方法研究(2021年11月-2022年3月)
1.探究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学生群体、教师角色、协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阶段三:成果总结与撰写(2022年4月-2022年6月)
1.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意见;
2.撰写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
3.准备学术论文,向相关学术期刊投稿。
八、参考文献
[1]黄瑜.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学生实验,2020年(09):150-152.
[2]刘德义.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年(03):58-59.
[3]王立峰,李娜.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8年(11):77-80.
[4]DillenbourgP.CollaborativeLearning:CognitiveandComputationalApproaches[M].Oxford:Elsevier,1999.
[5]JohnsonDW,JohnsonRT,SmithKA.Thestateofcooperativelearninginpostsecondaryandprofessionalsettings[J].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2007,19(1):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