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章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及其构成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体表现在: 1.保护本国的市场; 2.扩大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对外贸易政策通常由以下内容构成: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货物 和服务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货物与服务贸易政策; 3.对外贸易国别和地区政策。 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是通过以下方式执行的: 1.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2.国家广泛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进口管理; 3.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贸易、关税等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方面的协调与谈判。 二.对外贸易政策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㈠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涉和限制,也不给予补贴和优惠,允许货物和服务自由输出和输入,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㈡保护贸易政策(Protective Trade Policy)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同时对本国出口商给予各种补贴和优惠以鼓励出口。 ㈢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经贸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的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 二战初期~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 20世纪70~90年代初——新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贸易自由化 ㈠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代表人物: 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赫克歇尔、俄林 主要主张: 自由贸易可以形成有利的国际分工 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自由贸易有利于加强竞争,打破垄断,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率,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㈡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斯塔福德、孟克列钦的早期重商主义 托马斯?孟的晚期重商主义 汉弥尔顿的关税保护论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新重商主义 ㈢超保护贸易理论 超保护贸易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凯恩斯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它试图把对外贸易和就业理论联系起来。凯恩斯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彻底改变了他的立场,转而推崇重商主义。他认为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确实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 ㈣贸易自由化 出现于二战后,标志是GATT的生效。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标志是WTO取代GATT。 ⒈贸易自由化的新表现 ⑴关税大幅度削减 ⑵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或撤销 ⒉战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 和保护政策相结合,是一种具有选择性、极不稳定的贸易自由化。 1、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2、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3、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 4、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㈤新贸易保护主义 ⒈背景 ⑴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主要工业国家经济低迷,高失业。 ⑵美国贸易逆差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 ⑶国际货币关系的破裂。 ⑷国内政治压力和各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⒉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特点 ⑴限制进口的措施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⑵“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⑶西欧国家的贸易壁垒由国家壁垒转向区域性壁垒。 ⑷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伤害。 ⑸贸易政策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 四、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实行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的原理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强调,开放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不是权宜之计。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关系到我国能不能进一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能不能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到国家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