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复习资料,基本整理完全,如有错误请指出,改正后发到群共享内
单片机的定义:
单片机是指一块集成在一块芯片的完整计算机系统。
单片机组成:
CPU、内存、内部和外部总线系统,大部分还会具有外存,同时集成诸如通讯接口,定时器、实时时钟。
单片机应用:
智能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产品、实时工业控制、分布系统的前端模块、家用电器
51单片机基本结构:
串行口输入和输出引脚RXD和TXD;
外部中断输入引脚(!INT0)和(!INT1);
外部技术输入引脚T0和T1;
外部数据存储写和读控制信号(!WD)、(!RD);
CPU系统:
(1)8位CPU,含布尔处理器;
(2)时钟电路;
(3)总线控制。
存储器系统:
4k字节的程序存储器(ROM/EPROM/Flash,可外扩至64k)
128字节的数据存储器(RAM,可再外扩至64k)。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I/O口和其他功能单元
4个并行I/O口。
2个16位定时/计数器。
1个全双工异步串行口(UART)。
中断系统(5个中断源、2个优先级)。
具有总线扩展引脚DIP40封装:
电源及时钟引脚(4个)
Vcc:电源及时钟接入引脚
Vss:接地引脚
XTLA1:晶体振荡器接入的一个引脚
XTLA2:晶体振荡器接入的另一个引脚
控制引脚(4个)
RST/Vpd:复位信号输入引脚/备用电源输入引脚
ALE/(!PROG)地址锁存允许信号输出引脚/编程脉冲输入引脚
(!EA)/Vpp:内外存储器选择引脚/片内EPROM(或Flash ROM)编程电压输入引脚
(!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输出引脚
并行I/O口引脚(32个分成4个8位口)
P0.0~P0.7:一般I/O口引脚或数据/低位地址总线复用引脚
P1.0~P1.7:一般I/O口引脚
P2.0~P2.7:一般I/O口引脚或高位地址总线引脚
P3.0~P3.7:一般I/O口引脚或第二功能引脚
晶振信号12分频后形成机器周期,指令周期为1~4个机器周期;
指令的执行时间称作指令的周期;80C51单片机的指令按执行时间可分为三类:单周期指令、双周期指令、四周期指令(四周期指令只有乘、除两条指令)。
单周期指令时序:
单字节指令时,在S1P2开始吧指令操作码读入指令寄存器,并执行指令,但在S4P2开始读的下一指令的操作码要丢弃,且程序计数器PC不加1。
双字节指令时,在S1P2开始吧指令操作码读入指令寄存器,并执行指令,但在S4P2开始再读入指令的第二字节。
双周期指令
对于单字节指令,在两个机器周期之内要进行4次读操作。只是后3次读的操作无效。
在80C51基本型中设置了与片内ROM统一编址的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他们离散地分布在80H~FFH的地址空间中。字节地址能被8整除的(及十六进制的地址码尾数为0或8的)单元是具有地址的寄存器。在SPF地址空间中,有效地址共有83个。
P0口的结构:
P0口由一个输出锁存器、一个转换开关MUX、两个三态输入缓冲器、输出驱动电路和一个与门及一个反向器组成。
P0用作通用I/O口(C=0)
当系统不进行片外的ROM扩展(此时!EA=1),不进行片外ROM扩展(内部RAM传送“MOV”类指令)时,P0做通用I/O口。在这情况下,单片机硬件自动使C=0,MUX开关接向锁存器的反向输出端。另外,与门输出地“0”使输出驱动器的上拉场效应晶体管T1处于截止状态。因此,输出驱动级工作在需外接上拉电阻的漏极开路方式。
(1)、作输出口时,CPU执行口的输出指令,内部数据总线上的数据在“写锁存器”信号的作用下由D段进入锁存器,经锁存器的反相端送至场效应晶体管T2,再经T2反相,在P0.X引脚出现的数据正好是内部总线的数据。
(2)、做输入口时,数据可以读自口的锁存器,也可以读自口的引脚。这要根据输入操作采用的是“读锁存器”指令还是“读引脚”指令来决定。
2、P0用作地址/数据总线(C=1)
当系统进行片外的ROM扩展(西施!EA=0)或进行片外RAM扩展(外部RAM传送使用”MOVX @ DPTR”或”MOVX @ Ri”类指令)时,P0用作地址/数据总线。在这种情况下,单片机内硬件自动使C=1,MUX开关接向反相器的输出端,这时与门的输出由地址/数据总线的状态决定。
(1)、执行输出指令时,低8位地址信息和数据信息分时出现在地址/数据总线上。若地址/数据总线的状态为“1”,则场效应晶体管T1导通、T2截止,引脚状态为“1”;若地址/数据总线的状态为“0”,则场效应晶体管T1截止、T2导通,引脚状态为“0”。可见P0.X引脚的状态正好与地址/数据总线的信息相同。
(2)、执行输入指令时,首先低8位地址信息和数据信息分时出现在地址/数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