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d概述.ppt

发布:2017-05-09约7.06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虚劳 【概述】 1.定义: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虚:精气夺则虚; 损:久虚不复谓之损; 劳:损极不复谓之劳。 2.文献摘要: (1)《素问·通评虚实论》 (2)《难经·十四难》 (3)《金匱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4)《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5)金元以后 (6)明代 (7)清代吴澄的《不居集》 3.范围:凡属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性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一、病因 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不外先天、后天两大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禀赋薄弱,素质不强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二、病机 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 虚劳病因病机示意图: 转归:1.治疗及时,正确,逐渐好转治愈 2.未能合理治疗,一脏受病,累计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多见形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 2.具有引起虚劳德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其它病证中的虚证。 二、病证鉴别 1.虚劳与肺痨的区别 2.虚劳与虚证的区别 三、相关检查 1.一般常选用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摄片、免疫功能测定等检查。 2.结合原发病做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1.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辨,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至两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阴虚与阳虚,阴虚与血虚,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与联系 2.辨有无兼夹病证 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辨证论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 (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 (3)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二、治疗原则 对于虚劳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1.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 2.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3.同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重视不易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元。重视不易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 ②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从辨证的关系看,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 ③虚劳既可因虚致病,亦可因病致虚,因此,应辨证结合辨病,诊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性,一方面补正以复其虚,一方面求因以治其病。 三、证治分类 虚劳的证候虽繁,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因此现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分类列述其证治。 虚劳辨证论治简表 (一)气虚 共同点:面色晄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淡白,脉细软弱。 1.肺气虚证 症状: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 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治法:补益肺气 代表方:补肺汤加减。本方补益肺气,肃肺止咳,适用于肺气虚短气息促,咳嗽无力者。 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 熟地、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 加减:(1)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 (2)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 (3)若气虚卫弱,外邪入侵,寒热,身重,头目眩晕,表现正虚感邪者,当扶正祛邪,仿《金匱要略》薯蓣丸意,佐以防风、豆卷、桂枝、生姜、杏仁、桔梗。 2.心气虚证 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益气养心 代表方:七福饮加减,本方补益气血,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气不足者。 常用药:人参、白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