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届四川省教考联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doc

发布:2025-04-03约9.07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届四川省教考联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是由于土壤、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引起的

B.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

C.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的绵羊种群,其环境容纳量是由该岛有效资源决定的

D.在实验室内把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养酵母菌,其种群按J形曲线增长

2.白化病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两种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分别表示转录、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M1与M2在结构上有差异

C.图中两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

D.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选择调查对象的要求不完全相同

3.家庭酿酒过程中,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呼吸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8h间,容器内的水含量由于酵母菌的呼吸消耗而不断减少

B.0~6h间,酵母菌能量利用率与6~12h间能量利用率大致相同

C.0~8h间,容器内压强不断增大,在8h时达到最大值

D.6h左右开始产生酒精,6~12h间酒精产生速率逐渐增大

4.在SARS病毒引起的肺炎病人体内,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即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消灭病毒的同时,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会活化更多免疫细胞,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又会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形成一个正反馈,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免疫系统开始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为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临床上经常会采用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请分析这种激素属于()

A.抗细菌药物

B.抗病毒药物

C.免疫增强剂

D.免疫抑制剂

5.尺蛾的体色(黑色和浅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下图是1960年-1990年间地衣、黑化蛾及SO2的量变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树干上地衣数量的增加是地衣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B.黑化蛾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C.大气中SO2含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黑化蛾比例的下降

D.环境改变使控制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大

B.只要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D.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现了人工选择

7.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酵解过程产生的还原氢均与氧气结合生成水

B.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C.细胞需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氧来自葡萄糖和水

D.骨骼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和细胞溶胶

8.(10分)研究人员对某植物进行不同程度的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的各项生理特征,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层析液提取叶片光合色素时,加入碳酸钙能保护叶绿素

B.遮光处理后,该植物的根系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Mg2+减少

C.与75%遮光组植株相比,90%遮光组植株叶肉细胞内C5的生成速率较高

D.若要探究温度对该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适宜在遮光75%的条件下进行

二、非选择题

9.(10分)某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后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磷酸丙糖(TP),TP的去向主要有三个,植物叶肉细胞中的该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CO2与RuBP结合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____,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

(2)TP合成需要光反应阶段提供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如果所填物质的提供量突然减少,短时间内RuBP的量会_____________?

(3)如果用14C标记CO2,图示过程相关物质中,能检测出放射性的有机物有_____________?

(4)叶绿体膜上没有淀粉运输载体,据图推测,叶绿体中淀粉的运出过程可能为___________?

10.(14分)双子叶植物甲含有抗旱基因而具有极强的抗早性,乙抗旱性低。若将该抗旱基因转移至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抗旱性。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甲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