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分编先秦文学教案(39课时) .doc

发布:2017-04-30约10.51万字共10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98 精编资料 第一编第一分编 先秦文学教案(39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先秦时期诗歌和散文等文学样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 ... 教案 第一编第一分编? 先秦文学教案(39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先秦时期诗歌和散文等文学样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诗经》、《左传》等作品、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孟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文学成就。难点是《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庄子怪生笔端的想象与虚构、楚辞巫祭文化与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 1课时 第二讲:古代神话 2课时 第三讲:《诗经》 8课时 第四讲: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0课时 第五讲: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0课时 第六讲:屈原与楚辞 8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周建忠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讲 先秦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的起源; 2、先秦文学的形态;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 2、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 教学方法: 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节课主要介绍先秦了解文学的起源、形态以及先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1996-2000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据说夏禹传位于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国家组织逐渐形成。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史称殷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周统治者鉴于殷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西周至夷王、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戾,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合纵连横,二百年争战,最后由秦统一。 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 二、文学的起源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传说为尧舜时期的,但现在认为是后人伪托的《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中国文字究竟产生于何时尚难确定,据今所见数量较大,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甲骨文是占卜所用,文辞虽少,但可见卜者的愿望和捉摸不定的心理。上古巫史不分,甲骨文卜筮结果的记录,以及铜器铭文的事件记录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和历史意识。甲骨文与金文是今天已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先秦文学形态 第一、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天氏”的部落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