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鲟的保护与开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文 分 析 了 中 华 鲟 (A c lp en se r S in en s is
G rdy ) 资源数量变动的情况和资源衰退的原 因, 论述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腰拦长江 19
年来, 对中华鲟产卵洄游群体影响的程度和 中华鲟资源今后发展的趋势, 并从生物学和 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相合
的补救措施, 指出了中华鲟具有广阔的发展 前景。
古生物学和鱼类学工作者, 根据古生代
的志留纪到二叠纪的地质年代中出现的古棘 鱼化石的形态结构特征, 推断出古棘鱼是现
代鱼类的共同祖先, 而鲟鱼类是古棘鱼的一
支后裔, 所以, 中华鲟被人们称为古老的鱼 类。 由于鲟鱼类的起源早, 在研究生物进化、
地质、地貌、海浸、海退等地球变迁方面具有 “活化石”之称。同时, 在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 地位。所以, 如何保护、补救中华鲟资源, 为保 护生物多样性和子孙后代造福显得十分的重
要和必要。
1 中华鲟资源数量变动的情况
中华鲟是一种江海产卵洄游性鱼类, 它 的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 到了要产卵的时
候, 却要潜游于江底, 上溯数千公里, 直至长 江上游的川江段至金沙江下游江段进行产卵 繁殖 (在葛洲坝截流以前) , 所以, 每年 9—11 月份, 在长江沿岸的渔民, 形成了一年一度捕
捞中华鲟旺季, 特别是湖北省和四川两省, 有 部分渔民专门依靠捕捞中华鲟为生。据统计,
在葛洲坝截流以前的 1972—1980 年, 中华鲟
在长江里 9 年总捕获量为 4650 尾, 年捕获量
波 动 在 391—363 尾 之 间, 年 平 均 捕 获 量 为
517 尾。 大坝上江段 (四川江段) , 9 年总捕获 量为 2326 尾, 年捕获量波动在 168—356 尾,
年平均捕获量为 262 尾。大坝下江段 (湖北以
下江段)。9 年总捕获量为 2287 尾, 年捕获量 波 动 在 188—327 尾, 年 平 均 捕 获 量 为 254
尾。 大坝截流后的 1981—1982 年, 由于没有 禁捕, 中华鲟捕获量达 1163 尾 ( 包括截流于
上的 161 尾) , 以后每年科研用鱼控制在 100
尾左右。
2 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资源的影响
211 被阻隔在坝下的中华鲟产卵群体产生 了多级分化
1981 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 中华鲟产
卵洄游群体全部被阻隔在坝下, 并产生了多 极化化:
21111 有一部分产卵群体在坝下宜昌江段 继续进行自然繁殖。
1982 年坝下宜昌江段发现部分中华鲟 自然产卵后, 10 多年来对坝下宜昌江段中华
鲟产卵场规模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 1983—
1985 年有 5 批中华鲟在产卵, 参加产卵的亲 鲟约 78 尾, 年平均 26 尾, 产卵 5000 万粒左
右, 年平均 1300 多万粒。产出的卵有 85% 以
上被园口铜鱼、长条铜鱼、鱼句鱼类和黄鱼桑鱼等 敌害鱼类所吞食。1986 年以后每年有 30—40
尾亲鱼在产卵, 产卵量在 2500—3000 万粒左 右。
21112 有一部分产卵群体的性腺出现退化。
1984 年对被阻隔在坝下的中华鲟产卵
群体性腺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 被阻隔在坝
下的中华鲟产卵群体有一部分性腺出现退 化, 雄鲟性腺退化占 29141% , 雌鲟性腺退化
占 71143% , 这种退化的比例, 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中华鲟对坝下环境生态的适应性而逐渐 减少
为 了 保 护 中 华 鲟 物 种 资 源, 从 1984 年
起, 实行全江段禁捕, 并对科研用鱼, 每年控 制在 100 尾以内的捕获量。 这一措施对保护
和延缓中华鲟资源枯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313 开展有限的放流
1983 年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获得 成功以后, 1983—1987 年依靠科研单位共投
放中华鲟水花 150 万尾左右。以后, 每年也向 长江里投放一定数量的中华鲟水花和少量规
格 (20cm ) 左右苗种。 实践证明, 投放中华鲟 水花, 往往是徒劳的,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葛
洲坝截流已 19 年了, 中华鲟幼鱼资源补充群 体仍然减少 80% 左右。
4 中华鲟资源今后发展的趋势
411 中华鲟现有的资源量
本文作者, 在承担“葛洲坝水利工程对中 华鲟资源生态效应”的研究期间, 对中华鲟产
卵群体的资源量进行了研究。 用数理统计的 方 法, 获 得 了 中 华 鲟 产 卵 群 体 的 资 源 量 约
2176 尾, 95% 置信区间为 996—5933 尾。
412 中华鲟的寿命 中华鲟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现在也很难
说清楚。但是, 根据所捕获到的中华鲟的年龄 结构来看, 雄鲟多数个体的年龄是 12—15 年 龄, 最小个体是 8 龄, 最大个体是 26 龄。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