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吐鲁番民族旅游开发的研究.doc

发布:2018-10-11约5.45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吐鲁番民族旅游开发的研究   【摘要】吐鲁番是新疆维吾尔族的聚居区之一,吐鲁番地区的旅游业依托维吾尔族的特色旅游资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章从吐鲁番地区民族旅游资源的特色入手,分析了吐鲁番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吐鲁番民族旅游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吐鲁番;民族旅游;开发研究      “吐鲁番”突厥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和重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地处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吐鲁番盆地中央,天山中部主峰博格达山之南。吐鲁番气候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吐鲁番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地区,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共同开发和建设吐鲁番。      一、吐鲁番民族旅游的现状      “民族旅游”是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和政府报告发展规划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是指游客被异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旅游经历。[1]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吐鲁番的旅游业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吐鲁番的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2000年到2005年,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如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年到2005年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分别为12.7%、25.3%、-6.7%、19.2%和22%,从以上的变化幅度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呈现增长的趋势,除了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的发生使国内旅游收入呈现出6.7%的负增长之外,其余各年的增长比例均在12%以上,甚至在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比例达到了25.3%。      从表2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国际旅游收入从2000年到2005年的增长波动幅度比较大,分别为-0.2%、-25.8%、-53%、372.3%和41%,从以上的变化幅度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的国际旅游收入的波动幅度比较大,除了2004年的增长幅度为372.3%之外,其他年份均为负增长。      二、吐鲁番民族旅游资源的特征      民族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参加民族旅游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资源涉及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吐鲁番地区的民族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悠久的历史   吐鲁番历史悠久,古称高昌、西州、火州。交河故城在距今约1.5万~2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居住,2000多年前,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汉代为车师前国,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这里先后建“高昌郡”和“高昌国”,唐朝在此设西州,漠北回鹘人大举西迁后,在此建高昌回鹘王国。元代改建“火州”,清代设吐鲁番直隶厅,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吐鲁番拥有悠久的历史。   (二)辉煌灿烂的西域文化   吐鲁番是我国保存丝绸之路遗址最丰富的地区,文物古迹数量大、品位高,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传播,形成了辉煌灿烂的西域文化。新疆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唐代的文物,80%以上出自吐鲁番。这里出土24种文字,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到过这里。吐鲁番不仅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有力的见证,而且对新疆的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等都提供了很好的佐证。[2]   (三)浓郁的民俗风情   吐鲁番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交汇的地区,历史上留下的绘画、建筑、宗教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价值。现代的吐鲁番是维吾尔族文化的两大中心之一,是国内外闻名的“歌舞之乡”,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各民族服饰、饮食、礼仪和禁忌、节庆、婚丧仪式、工艺品、建筑、宗教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教的风格,同时又和喀什的相区别,具有典型的吐鲁番的地区特色。   (四)独特的自然景观   吐鲁番是极干旱荒漠地区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绿洲农业的典型代表,是吐鲁番品牌的深刻内涵,是打造吐鲁番旅游品牌的基石。[2]吐鲁番是我国最低、最热、最干的地方,是极干旱地区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与绿洲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有艾丁湖、葡萄沟、火焰山、魔鬼城、库姆塔格沙漠等众多独有的自然景观,在这块土地上,吐鲁番人民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典型的西域绿洲形象。      三、吐鲁番民族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远离客源市场,旅游发展相对缓慢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吐鲁番西距乌鲁木齐市182km,与经济发达、旅游需求旺盛的东南沿海地区有很远的距离,这种空间距离在旅游快速发展的时代,转换成了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意味着来这里旅游就要花费昂贵的费用,所以吐鲁番的旅游属于高消费旅游,受旅游者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交通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