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痤疮(中西医结合治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6
痤疮
一、概述
痤疮俗称“暗疮”、“粉刺”、“青春痘”,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形态主要由炎症性皮损(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非炎症性丘疹(黑头、白头粉刺)组成。如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常遗留瘢痕和色素沉着,影响美观。痤疮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5%。
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趋向于多因素致病,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其中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炎症反应。此外,还与遗传及心理因素有关。毛囊皮脂腺的阻塞是导致痤疮的初始因素。
本病归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
二、西医诊断
患者多为青年男女,好发于面部的面颊、额部、颏部和鼻唇沟,其次是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损害多为散在性黑头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对称分布,但眶周皮肤从不累及。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痤疮临床轻重分级(采用Pill Sburv分类法):
= 1 \* ROMAN I度(轻度):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炎症性丘疹散发; = 2 \* ROMAN II度(中度): = 1 \* ROMAN I度+浅在性脓疱,炎性丘疹数目增加,局限在颜面; = 3 \* ROMAN III度(重度): = 2 \* ROMAN II度+浅在性炎症丘疹、结节,发生于颜面、颈部、胸背部; = 4 \* ROMAN IV度(重度~集簇性): = 3 \* ROMAN III度+囊肿,易形成疤痕,发生于上半身。
三、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肺热及血热郁滞肌肤,或过食膏梁厚味,致使脾胃积热内蕴肌肤,或肌肤不洁,热毒壅盛所致。
肺经风热证
颜面肤色潮红,以丘疹损害为主,可有脓疱等,或有痒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脾胃湿热证
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丘疱疹或脓疱、结节等,常伴有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冲任不调证
病情常周期性变化,与月经变化关系较密切,并可伴有月经失调或痛经,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四、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忌食荤腥、油腻,少食甘甜、辛辣食物以及浓茶、咖啡、酒等,多食水果、蔬菜等清淡之物。
2、保持大便通畅。
3、保持皮肤清洁。应经常用温开水洗脸,水温25℃-30
4、不用油脂化妆品,防止皮脂腺口堵塞,切不可用手挤压粉刺。
5、保持乐观情绪,生活要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及讲究个人清洁卫生。
(二)西医治疗
1、外用维A酸 外用维A酸是痤疮的一线治疗药物,阿达帕林(达芙文凝胶)是轻、中度粉刺性痤疮和炎症性痤疮的首选治疗药物。
2、抗微生物治疗 主要通过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来达到治疗目的。用于痤疮的外用抗生素主要有过氧苯甲酰、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等,应与维甲酸类药物合用,不应单独使用。皮损改善后应停药,或2~3个月后无效亦应换用其他抗生素,以防耐药。口服抗生素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对白细胞趋化性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中、重度炎症性痤疮,常用四环素、红霉素、米诺环素,也可使用磺胺类或多西环素。
3、联合治疗 针对痤疮发病的不同环节,起效快、疗效强,适用于粉刺性痤疮和炎症性痤疮。轻中度患者一般为外用维A酸与克林霉素或过氧苯甲酰等抗生素联合应用。中重度患者为外用维A酸与口服抗生素联合应用。
4、其他 如内分泌疗法、锌盐疗法、氨苯砜(DDS)等。
5、局部疗法 外用3%红霉素、5%过氧化苯酰凝胶(必麦森)或0.05%维A酸霜可抑制皮脂分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三) 辨证论治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肺
方药:消痤合剂(本院制剂)
龙胆草 生地 山栀子 黄芩 柴胡 泽泻 当归 车前子 黄连 枇杷叶 制大黄 桑白皮 生石膏 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消痤合剂合茵陈蒿汤
龙胆草 生地 山栀子 黄芩 柴胡 泽泻 当归 车前子 黄连 枇杷叶 制大黄 桑白皮 生石膏 茵陈蒿 甘草等。
3、冲任不调证
治法:调摄冲任,疏肝解郁
方药:消遥丸加减
柴胡 白芍 当归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生姜 薄荷 益母草 丹皮 生
地 红花 凌霄花等。
(四)其他疗法
1、中药面膜;
2、微晶磨面;
3、面部冷喷。
五、应用策略
痤疮是青少年常见、多发性皮肤病,属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及胸背,有粉刺、丘疹、脓疱及结节,常对称分布。中医称本病为“肺风粉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基本明了,主要是青春期体内雄激素的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漏斗部角质细胞粘连性增加,使开口处堵塞,大量皮脂堆积,进而使得毛囊皮脂腺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分解皮脂,形成大量游离脂肪酸和化学趋化因子,大量嗜中性白细胞聚集形成脓疱、结节、囊肿,破坏毛囊皮脂腺结构。此外,环境、药物、食物、职业等也能引起并加重痤疮。近年来,化妆品引起的痤疮也越来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