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docx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可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包括()。
A.强调音乐实践
B.突出音乐特点
C.关注学科综合
D.弱化音乐情感体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音乐教学策略。
选项A,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故选项A“强调音乐实践”符合音乐教学策略。
选项B,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故选项B“突出音乐特点”符合音乐教学策略。
选项C,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故选项C“关注学科综合”符合音乐教学策略。
选项D,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故选项D“弱化音乐情感体验”不符合音乐教学策略。
2、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教师经常采用“通感”的方法,以下不属于“通感”的是()。
A.以色会声
B.以声类形
C.以声传情
D.以形表声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通感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选项A,以色会声,是用视觉的颜色来比喻听觉的声音,属于通感。故选项A属于“通感”。
选项B,以声类形,是用听觉的声音来比喻视觉的形状,属于通感。故选项B属于“通感”。
选项C,以声传情,是用声音传达情感,没有将不同的感觉互相沟通、交错,不属于通感。故选项C不属于“通感”。
选项D,以形表声,是用视觉的形状来比喻听觉的声音,属于通感。故选项D属于“通感”。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3、在音乐教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音乐教学方法?
A.讲授法
B.示范法
C.背诵法
D.探究法
答案:C
解析:音乐教学通常注重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表达。讲授法用于解释音乐理论或背景知识;示范法用于展示演奏或演唱技巧;探究法则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实践来学习音乐。而背诵法更多用于语言学习或记忆特定内容,不是音乐教学中常见的方法。
4、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中,奏鸣曲式通常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A.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
B.引子、主题、副歌
C.前奏、主歌、桥段、副歌
D.慢板、快板、行板
答案:A。
解析:奏鸣曲式是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复杂曲式,主要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呈示部(包括主部和副部)、发展部和再现部。这种结构允许音乐在对比和统一中展开,充分展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选项B“引子、主题、副歌”更接近于流行歌曲的结构;选项C“前奏、主歌、桥段、副歌”也是流行歌曲的常见结构;选项D“慢板、快板、行板”则描述了音乐的节奏或速度变化,而非曲式结构。
5、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教师首先介绍了巴赫的生平、音乐风格以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原则?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音乐教学原则的应用。
A选项,启发性原则强调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题中,教师通过介绍巴赫的生平、音乐风格以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G弦上的咏叹调》的背景和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符合启发性原则。
B选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此题并未直接涉及直观教学手段,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但此题的重点并不在于教学顺序的安排,故C选项不选。
D选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此题并未直接涉及巩固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