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光子照射剂量学.doc

发布:2018-10-01约4万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4 第六章 光子照射剂量学 光子即X射线与(γ)射线的总称,是现代放射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射线之一,掌握好X射线与(γ)射线照射剂量学的各种特性,将能更好地利用X射线与(γ)射线的特性为肿瘤病人制定一个系统的、全面、完善治疗计划,使病人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减轻病人的疾苦,提高疗效。 原射线与散射线 人体或模体中任意一点的剂量可分为原射线和散射线剂量贡献之总和。 原射线是指从放射源(或X射线靶)射出的原始X(γ)光子,它理解为射线经电子打靶后(或辐射源)直接产生原始X(γ)光子,穿过过程中没有碰到任何物体或介质而产生散射,经常用零野来表示,它在空间或模体中任意一点的注量遵从平方反比定律和指数吸收定律。 散射线包括:①上述原射线与准直器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散射线光子,准直器系统包括一级准直器、均整器、治疗准直器、射线挡块等;②上述原射线以及穿过治疗准直器和射野挡块后的漏射线光子与模体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散射线。区别这两种散射线是很重要的,例如加射野挡块时,对射野输出剂量虽有影响,但影响很小,大约只有不到1%的范围,但却减少了模体内的散射剂量。,散射线来源于射线穿过一级准直器、均整器、治疗准直器(包括射野挡块)的射线,它射线质比较硬,穿透力比较强,对输出剂 量的影响类似于原射线的影响,故一般将这种散射线归 图6-1 原射线与散射线示意图 属于始发于放射源(或X射线靶)的原射线的范围,称为有效原射线(图6-1),由它们产生的剂量之和称之为有效原射线剂量,而将模体散射线产生的剂量单称为散射线剂量。这样规定以后,模体中射野内任意一点的原射线剂量可理解为模体散射为零时的该射野的百分深度剂量。 第二节 平方反比定律 X(γ)光子射线产生后,在空气或介质中的衰减,必然要遵照距离平方反比定律进行衰减,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距离,就能够把射线衰减到无穷小。 如果已知某点处的剂量,而需要知道另一特定点的剂量,则可以根据距离平方反比定律来进行换算, 若令f1为标准源皮距f标,f2为非标准源皮距f非标,则: PDD非标=PDD非标F = (6-1) 其中 若令 则因 Dm标= (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6-2) 所以 = (6-3) = 又因f标≥dm,f非标≥dm 所以, PDD非标== (6-4) 式中 根据k因素(图6-2)的定义,可以利用标准源皮距下的百分深度剂量换算成非标准源皮距下的以标准源皮距下参考剂量点为100%的所谓百分深度剂量,这样既简化了计算,又给 图6-2 K因素的定义示意图 常规剂量测量提供了方便。 第三节 百分深度剂量 当射线入射人体(或模体)中时,人体(或模体)内吸收剂量将随深度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射线能量、射线种类、组织深度、组织密度、射野大小大小、源皮距和线束准直系统等。因此在作患者体内剂量计算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对百分深度剂量分布的影响。 一、照射野及有关名词定义 放射源(S):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规定为放射源前表面的中心,或产生辐射的靶面中心。 射束中心轴:射线束的中心对称轴线。 射野中心轴:临床上一般用放射源S穿过照射野中心的连线作为射紧野中心轴。 照射野: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模体的范围,用模体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积。临床剂量学中规定模体内50%同等剂量曲线的延长线交于模体表面的区域定义为照射野的大小。 光学野:临床上为治疗摆位方便,用内置灯光来模拟射线所产生的照射野,必须定期进行照射野与光学野一致性验证。 参考点:规定模体表面下射野中心轴上某一点作为剂量计算或测量参考的点,表面到参考点的深度记为d0。400KV以下的X射线,参考点取在模体表面(d0=0)。 最大深度剂量(dmax):对高能X射线或γ射线参考点取在模体表面下(或皮下)射野中心最大剂量点位置(d0=dm),该位置随能量变化并由能量确定。如6 MV最大剂量点在表面下(或皮下)1.5cm处,8 MV最大剂量点在表面下(或皮下)2.0cm处,10 MV最大剂量点在表面下(或皮下)2.5cm处。15 MV最大剂量点在表面下3.0cm处。 校准点:在射野中心轴上指定的用于校准的测量点。模体表面到校准点深度记为dc 源皮距(SSD):放射源到模体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 源瘤距(STD):放射源沿射野中心轴到肿瘤内所参考点的距离。 源轴距(SAD):放射源到机架、床旋转轴或机器等中心的距离。 二、百分深度剂量 (一)百分深度剂量定义 如图6-3所示,百分深度剂量(PDD):定义为射野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