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计算机技术.ppt

发布:2017-06-02约2.53万字共1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章 局 域 网 5.1 局域网概述 5.2 传统以太网 5.3 以太网的MAC层 5.4 扩展的局域网 5.5 虚拟局域网 5.6 高速以太网 5.7 其他种类的高速局域网 5.8 无线局域网 5.1 局域网概述 局域网最主要的特点是: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局域网具有如下的一些主要优点: (1)能方便地共享昂贵的外部设备、主机以及软件、数据。从一个站点可访问全网。 (2)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地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3)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残存性。 局域网的拓扑 星形网: 近年来由于集线器(hub)的出现和双绞线大量用于局域网中,星形以太网以及多级星形结构的以太网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环形网: 最典型的就是令牌环形网(token ring),它又称为令牌环。 总线网: 各站直接连在总线上。总线网可使用两种协议。一种是传统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另一种是令牌传递总线网Token Bus。 树形网: 它是总线网的变型。 媒体共享技术 媒体共享技术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1)静态划分信道: 这种划分信道的方法不够灵活,不适合于局域网和某些广播信道的网络使用。 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 波分复用 码分复用 (2)动态媒体接入控制: 它又称为多点接入(multiple access),其特点是信道并非在用户通信时固定分配给用户。这里又分为以下两类: 随机接入:特点是所有的用户可随机地发送信息。 受控接入:特点是用户不能随机地发送信息而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如多点线路探询(polling),或轮询。 5.2 传统以太网 ( 1 0 Mbit/s速率) DIX Ethernet V2 是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以太网)的规约。 IEEE 的 802.3 标准。 DIX Ethernet V2 标准与 IEEE 的 802.3 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 802.3 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 DIX Ethernet V2 标准的局域网 LAN协议 1.LAN只需低两层协议。 2. 涉及到LAN互连时,再增加网际层。 3. IEEE802标准 数据链路层的两个子层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 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 媒体接入控制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 MAC子层,而 LLC 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 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局域网对 LLC 子层是透明的 以后一般不考虑 LLC 子层 由于TCP/IP 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是 DIX Ethernet V2 而不是 802.3 标准中的几种局域网,因此现在 802 委员会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LLC(即 802.2 标准)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很多厂商生产的网卡上就仅装有 MAC 协议而没有 LLC 协议。 2. 网卡的作用 网络接口板又称为通信适配器(adapter)或网络接口卡 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或“网卡”。 网卡的重要功能: 进行串行/并行转换。 对数据进行缓存。 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 实现以太网协议(低两层)。 计算机通过网卡 和局域网进行通信 网卡不是完全自治的单元,通常称为半自治单元。因为其本身不带电源,用计算机的,且受计算机的控制。 当网卡收到一个有差错的帧时,它就丢弃此帧而不必通知它所插入的计算机。 当网卡收到一个正确的帧时,它就使用中断来通知该计算机并交付给网络层。 当计算机要发送一个IP数据报时,就由协议栈向下交给网卡组装成帧后发送到局域网。 3. CSMA/CD 协议 最初的以太网是将许多计算机都连接到一根总线上。当初认为这样的连接方法既简单又可靠,因为总线上没有有源器件。 以太网的广播方式发送 总线上的每一个工作的计算机都能检测到 B 发送的数据信号。 由于只有计算机 D 的地址与数据帧首部写入的地址一致,因此只有 D 才接收这个数据帧。 其他所有的计算机(A, C 和 E)都检测到不是发送给它们的数据帧,因此就丢弃这个数据帧而不能够收下来。 具有广播特性的总线上实现了一对一的通信。 为了通信的简便 以太网采取了两种重要的措施 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即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以太网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 这样做的理由是局域网信道的质量很好,因信道质量产生差错的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