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课堂活动 积累活动的经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丰富课堂活动 积累活动的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思维、探索、实践所产生的知识经验,并由此产生应用的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进行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究、归纳、应用、反思的过程,都可能成为学生经验的组成部分。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感知体验,收获本质经验
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对生活现象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学习对象建立丰富的感知体验,才能对学习对象进行主动地、充分的理解,进而达到对知识及其关系相应水平的认识,收获数学本质经验。
1.直观体验,唤醒生活经验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学生熟悉的素材,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内容是探究物体间隔排列现象的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导入路灯和广告牌间隔排列的情境:
师:路灯和广告牌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隔一个排列的。
生2:一个路灯和一个广告牌,再一个路灯和一个广告牌……
师:你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吗?请你举个例子。
生:教室中,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再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
……
直观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间隔排列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以学生熟悉的路灯和广告牌的排列现象来引入,更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再通过例举生活中间隔排列的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知间隔排列现象的特点,在充分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
2.抽象概括,收获本质经验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学生的生活经验基本上是原始的、粗浅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调整、分析、归纳,丰富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构建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提升生活经验,收获本质经验。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有什么特点”的问题。
生1:都是一个对着一个。
生2:排在第一个的物体个数多1个。
师:为什么排在第一个的物体比第二个物体的个数多1个?
生:前面都是一个对应一个,最后只剩下一个没有对应的物体了,所以多一个。
抽象概括是从特殊到一般形成数学模型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转化为理性,从而实现生活经验向数学经验的转化。间隔排列现象直观上是两种物体一个间隔一个排列,本质上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排在第一个的物体比第二个物体的个数多1个”。
3.问题解决,提升本质经验
问题解决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升已有的经验。
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各自的学习、思考方式,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典型性,充分交流、展示、比较、分析不同的想法,在思维的冲突中,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对新经验的感悟,达成共识。
二、操作探究,积累过程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带有明显的体验性和思考性特征。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操作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亲身经历才能形成自己的个体经验。当然,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经验整理、升华,形成正确的技能。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本课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学具,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交流反思、抽象归纳的活动中,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逐渐理解新知的本质内涵,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中学生利用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发现两者体积之间的联系,并得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究的过程,但在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时,为数较多的学生都会忘记乘上三分之一。以前我们都会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学生粗心大意,但果真如此吗?教师在提供学具时,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学生已经“被经历”了等底等高这一过程,最后进行的操作活动只是执行了教师的命令,学生操作的体验不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印象很淡,效果自然不会好。
于是,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