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精简版.doc

发布:2018-10-15约1.32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偏好增强、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上涨、互补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产品价格不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技术提高等因素会导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需求价格弹性 Ed= Ed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Ed<1 低弾性 (对价格不敏感 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需求交叉弹性=i需求量变化/j价格变化 Eij0 替代品 Eij<0 互补品 =0 无关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变动/收入变动 E>1 高档品 0<E<1 必须品 E<0 低档品 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完备性 可传递性(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 如果只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不动,且收入不动,会使预算线会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右(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左(内)旋转。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决定的,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总成本、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曲线 C TC(总成本) TVC(总可变成本) TFC(总固定成本) Q(产量) (2)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 C MC(边际成本) M AC(平均总成本) AVC(平均可变成本) M’ AFC(平均固定成本) Q 完全竞争市场 企业需求曲线:水平线 行业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不存在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原则 效用最大化,其条件: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可用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税收补贴;合并相关企业 现代方法: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的特点:非竞争性(等量消费),非排他性(都能消费) 纯公共物品 国防、治安 准公共物品 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 GDP的形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消费支出C+固定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P37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设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投资乘数k=,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S为边际储蓄倾向。 总需求 影响因素:利率、货币供给量、政府购买、税收、预期、价格总水平 向右下方倾斜 总供给 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是价格和成本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从长期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 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技术进步率即为“索罗余值”“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 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 一致指标 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先行指标 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 滞后指标 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 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