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性约束 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解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制性约束 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解析
作者:未知
[摘要] 1998 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工具性效果不足和经济运行失
衡是中国经济的两个突出问题,二者具有承继关系,都受到同一转轨
背景下的体制性约束。由于现阶段中的市场机制还只是框架性的,导
致经济失衡和失业问题的原因不同于一般性的市场失灵,以启动经济
自主增长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缺乏体制上的内在机理。经济运行
的失衡则是消费的体制性压抑、投资的体制性冲动双重约束的结果。
本文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其实质是转轨过
程中传统体制性约束导致的市场机制运行障碍,是市场机制不成熟、
不完善的结果。由于问题产生的体制背景不同,实践中的财政政策既
无力像西方那样用以启动市场机制的恢复,也不可能解决转轨中的体
制性约束问题,只能提供一个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相对平稳的宏观环
境。财政政策作用下的经济运行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转轨中
的体制性矛盾最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消除
关键词:体制性约束/经济转轨/财政政策/经济失衡
作者吕炜,1969 年生,经济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
发展研究院教授(大连 116025)。
一、两个经济现象引发的反思
1998 年以来是中国经济一个极为特殊的发展阶段。由于转轨尚
在过程中,这一阶段的体制性约束和政策取向之间的碰撞十分剧烈,
并直接导致了经济运行中的种种冲突。其中有两个现象相互联系又最
具代表性:一个是积极财政政策在启动消费、恢复经济自主增长方面
始终存在比较严重的失灵,现代财政政策原理的适用性受到挑战;另
一个是 2002 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刚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就面临严重的结
构性失衡,用增长速度自动解决结构矛盾的传统思维受到挑战。这两
个现象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体制与政策碰撞的内涵,也反复证明着中国
经济的特殊性,这是本文剖析的对象。
1998 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政府投资
的扩大使总供求均衡维持在接近充分就业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资转化
的收入效应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刺激民间投资意
愿增强,最终使市场机制恢复自主运行能力,经济增长恢复内在的秩
序。这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实际执行的情况是,积极
财政政策对防止经济失速的效果是明显的,1998—2002 年 GDP 年均
增长率达到 7.6%,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作为一项
反周期调节的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恢复经
济自主增长方面产生明显的效果,投资需求越来越依赖政府,对居民
消费拉动弱,而政府消费率却节节上升。1998-2002 年国债投资对当
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9.2% 、28.2% 、21.3% 、24.7% 、25% ,
已经成为投资、消费、外贸之外的“第四驾马车”。这些现象表明,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直接产出效果要大于调控作用,其实质是以直
接贡献于经济增长的方式掩盖了政策传导受阻的事实。政策的这种失
灵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中的失速、失业等问题是
否具有市场经济下的短期非均衡特征?如果问题并不主要产生于市
场机制的内在矛盾,那么我们一开始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设定就有
偏差,对这项政策使用过度的负面影响也缺乏准备。情况果真如此的
话,我们就需要回答制约市场机制运行的矛盾究竟是什么?财政政策
为什么不能消除这些制约?目前积极财政连续实施的意义和后果是
什么?未来真正使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出路又在哪里?
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迹象,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后续影响不再成为关注的焦点。但这一次增长
刚启动就伴随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背离程度不
断拉大,人们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出现严重分歧,政策取向再次受到严
峻考验。主要表现在:(1)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1998—200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 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
均增长 8.4%,投资快于消费2.4 个百分点。2002 年下半年以来这种
差距持续扩大,2003 年前三季度二者增速相差 21.9 个百分点。伴随
这种差距的持续扩大,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也呈现相同的走势。(2 )
经济增长回升与失业率上升同时出现。 1998—2002 年在积极财政政
策支撑下,GDP 年均增长 7.6%,但同期就业人数年均仅增长 1.1%,
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