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与报告.doc

发布:2017-11-17约1.14万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议程 (伯诺里方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验证流体恒定总流的能量议程; 2.通过对动水力学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研讨,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 3.掌握流速、流量、压强等动水力学水力要素的实验量测技能。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2.1所示。 说明 本仪器测压管有两种: 1.毕托管测压管(表2.1中标*的测压管),用以测读毕托管探头对准点的总水头,须注意一般情况下与断面总水头不同(因一般),它的水头线只能定性表示总水头变化趋势; 2.普通测压管(表2.1未标*者),用以定量量测测压管水头。 实验流量用阀13调节,流量由体积时间法(量筒、秒表另备)、重量时间法(电子称另备)或电测法测量(以下实验类同)。 三、实验原理 在实验管路中沿管内水流方向取n个过水断面。可以列出进口断面(1)至另一断面(i)的能量方程式(i=2,3,……,n) 取a1=a2=…an=1,选好基准面,从已设置的各断面的测压管中读出值,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断面平均流速及,从而即可得到各断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熟悉实验设备,分清哪些测管是普通测压管,哪些是毕托管测压管,以及两者功能的区别。 2.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检查调节阀关闭后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如不平则需查明故障原因(例连通管受阻、漏气或夹气泡等)并加以排除,直至调平。 3.打开阀13,观察思考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2)位置水头、压强水头之间的相互关系;3)测点(2)、(3)测管水头同否?为什么?4)测点(12)、(13)测管水头是否不同?为什么?5)当流量增加或减少时测管水头如何变化? 4.调节阀13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各测压管液面读数,同时测记实验流量(毕托管供演示用,不必测记读数)。 5.改变流量2次,重复上述测量。其中一次阀门开度大至使19号测管液面接近标尺零点。 五、实验成果及要求 1.记录有关常数 实验装置台号No. 均匀段D1 cm 缩管段D2= cm 扩管段D3= cm 水箱液面高程= cm 上管道轴线高程= cm 表2.1 管径记录表 测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管径 cm 两点间距cm 4 4 6 6 4 13.5 6 10 29 16 16 注:(1)、测点6、7所在断面内径为D2,测点16、17为D3,余均为D1。 (2)、标“*”者为毕托管测点(测点编号见图2.2)。 (3)、测点2、3为直管均为流段同一断面上的两个测压点,10、11为弯管非均匀流段同一断面上的两个测点。 2.量测()并记入表2.2。 表2.2 测记()数值表 (基准面选在标尺的零点上) 单位:cm 测点 编号 2 3 4 5 7 9 10 11 13 15 17 19 Q cm3/5 实验次序 1 2 3 3.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 4.绘制上述成果中最大流量下的总水头线E-E和测压管水头线P-P(轴向尺寸参见图2.2,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可以绘在图2.2上)。 提示: 1.P-P线依表2.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10、11、13数据不用; 2.E-E线依表2.3(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10、11数据不用; 3.在等直径管段E-E与P-P线平行。 图 2.2 六、成果分析及讨论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 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 3.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试问避免喉管(测点7)处形成真空有哪几种技术措施?分析改变作用水头(如抬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喉管压强的影响情况。 5.毕托管所显示的总水头线与实测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略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表2.计算数值表 (1)流速水头 管径d(cm) Q= (cm3/s) Q= (cm3/s) Q= (cm3/s) A cm2 V (cm/s) (cm) A cm2 V (cm/s) (cm) A cm2 V (cm/s) (cm) 总水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