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婴儿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本研究对本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月收治入院的130例婴幼儿ITP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婴儿期与幼儿期IT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旨在为婴儿期ITP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婴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 临床特点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2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92-0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PLT)计数减少,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同时伴成熟障碍为特征。ITP可见于儿童各年龄段,多见于1~5岁,ITP患儿的临床特征、预后与年龄密切相关。目前有关婴儿期ITP临床特点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1]。本研究对本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月收治入院的130例婴幼儿ITP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婴儿期与幼儿期IT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旨在为婴儿期ITP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儿科住院的婴幼儿ITP患儿13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对ITP的诊断标准[2]。按照年龄段,将其分为婴儿组(n=67,≤12个月龄)和幼儿组(n=63,1-3岁)。婴儿组67例患儿中,年龄为1.0-11.5个月,中位年龄为4个月,其中,男性患儿为41例(61.19%),女性为26例(38.81%),男、女患儿比例为3∶2;幼儿组63例患儿中,年龄为13-36个月,中位年龄为21个月,其中,男性患儿为42例(66.67%),女性为21例(33.33%),男、女患儿比例为3∶1。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婴儿组和幼儿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发病诱因、血出部位、出血程度、血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疗效等,并对其进行常规ITP治疗,随访1年以观察常规治疗的疗效。
1.2.2 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的分级标准。本组所有患儿的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的分级标准参照Kalyoncu等[2]制定的分级标准。出血部位分级,1级:皮肤出血;2级:黏膜出血;3级:皮肤和黏膜同时出血;4级:其他部位出血。出血程度分度,正常:无出血;轻度:皮肤出血,无黏膜出血;中度:黏膜出血,有或无皮肤出血;重度:内出血。
1.2.3 疗效判定。本组患者的疗效判定标准为,①完全缓解:PLT计数≥100×109/L,且无出血症状;②有效:PLT计数≥30×109/L,且PLT计数与起病初期比较,至少升高2倍,无出血症状;③无效:PLT计数30×109/L,或与起病初期比较,PLT计数升高小于2倍或有出血症状。
1.2.4 病程分类标准。本组患儿的病程分类标准参照文献[3],即病程≤6个月为急性期,6个月为慢性期。
1.2.5 常规治疗方法。婴儿组和幼儿组患儿均接受相同治疗方案:①激素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kg?d)×7d],之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0-2.0)mg/(kg?d)×14d],总疗程不超过4周。②免疫治疗: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再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400-1000)mg/(kg?d)×(2-3)d。③输血治疗:外周血PLT计数10×109/L或有颅内出血可能性等严重情况时,输注PLT,重度贫血时输注红细胞(RBC)。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婴儿组和幼儿组患儿性别比较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2 两组患儿的发病诱因比较。婴儿组67例患儿中,27例(40.29%)于发病前4周内存在前驱感染诱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20例,腹泻为10例;16例于发病前4周内有接种疫苗史,其中百白破为8例,乙肝为5例,脊髓灰质炎为3例。幼儿组63例患儿中,38例(60.32%)存在前驱感染诱因,均为上呼吸道感染。
2.3 两组患儿入院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婴儿组中位PLT计数为8×109/L,低于幼儿组(13×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4,P0.01)。
2.4 两组患儿出血部位比较。两组患儿出血部位,除皮肤、黏膜外,其他部位出血主要为胃肠道出血。
3 讨论
ITP是由于免疫紊乱产生PLT相关抗体,造成PLT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而引起血液循环中PLT计数降低,同时,某些自身抗体作用于骨髓内的巨核细胞,导致骨髓中巨核细胞发育受抑制[2]。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