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开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 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图像融合是将两幅或多幅图像融合在一起, 以获取对同一场景的更为精 确、 更为全面、 更为可靠的图像描述。 图像融合技术最早是被应用于遥感图像的分析和处理中。 1979 年, Daliy 等人首先把雷达图像和 Landsat-MSS 图像的复合图像应用于地质解释, 其 处理过程可以看作是最简单的图像融合。 1981 年, Laner 和 Todd 进行了 Landsat-RBV 和 MSS 图像数据的融合试验。 到 80 年代中后期, 图像融合技 术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陆续有人将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遥感多谱图像的分 析和处理, 如 1985 年, Cliche 和 Bonn 将 Landsat-TM 的多光谱遥感图像 与 SPOT 卫星得到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融合。 90 年代以后, 随着多颗遥感 雷达卫星 JERS-1、 ERS-1、 Radarsat 等的发射升空, 图像融合技术成为遥 感图像处理和分析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图像融合技术在我国的研究相对于国 际的研究工作起步晚, 还处于落后状态。 目 前国防科技大学, 中科院电子所 等单位已将其提上十五规划的议事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将图像融合的方法用于单细胞微弱荧光图像探测; 南京理工大学将图像融合 的方法用于微光夜视瞬态激光助视, 对多光谱融合彩色夜视系统的研究取得 了 一些有益的结果; 工程兵装备论证研究所利用从美国引进的单镜头 Si- CCD 的多光谱摄像机, 对白昼伪装目 标的多光谱伪装效果进行了 检验。
(二) 依据和意义: 图像融合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同一目 标的多个图像可以进行配准、 合成, 以克服单一图像的局限性, 使有关目 标图像更趋完备, 从而提高图像的可靠 性和清晰度。 以获得对某一区域更准确、 更全面和更可靠的描述, 从而实现 对图像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 或目标的检测、 识别与跟踪。 基于小波变换的 图像融合方法可以聚焦到图像的任意细节, 被称为数学上的显微镜。 近年来, 随着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的发展, 已将小波多分辨率分解用于像素级图像融合。 小波变换的固有特性使其在图像处理中有如下优点: 完善的重构能力, 保证 信号在分解过程中没有信息损失和冗余信息; 把图像分解成平均图像和细节 图像的组合, 分别代表了 图像的不同结构, 因此容易提取原始图像的结构信 息和细节信息; 小波分析提供了与人类视觉系统方向相吻合的选择性图像。 图像融合技术在遥感、 医学、 自然资源勘探、 海洋资源管理、 地形地貌分 析、 生物学等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医学领域, 图像融合可通过对 CT 和核磁共振(NMR) 图像的融合, 以帮助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 图像融合还可 用于计算机辅助显微手术。 在遥感领域, 由于遥感是能够提供全球范围的动 态观测数据的唯一手段, 使得遥感技术在航空航天、 军事侦察、 灾害预报等 军事及民用领域至关重要。 图像融合技术在民用方面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制造业, 图像融合技术 可用于产品的检验、 材料探伤、 复杂设备诊断、 制造过程监视、 生产线上复 杂设备和工件的安装等; 在图像和信息加密方面, 通过图像融合可实现数字 图像的隐藏以及数字水印的图像植入; 另外, 图像融合可用于交通管理和航 空管制。 总之,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无论是在军事还是非军事领 域, 未来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竞争。 图像融合技术已经成 为竞争中获得主动的关键因素。 因此, 深入开展图像融合在军事和非军事领 域的研究, 对于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通过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 针对原图像小波分解的不同 频率域, 分别讨论了 高频系数和低频系数的选择原则。 高频系数反映了 图像 的细节, 其选择规则决定了 融合图像对原图像细节的保留程度。 本文在选择 高频系数时, 基于绝对值最大的原则, 并对选择结果进行了一致性验证。 低 频系数反映了图像的轮廓, 低频系数的选择决定了融合图像的视觉效果, 对 融合图像质量的好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 法进行分析研究。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 将图像进行小波分解, 并对分解系数 进行处理以突出轮廓部分, 弱化细节部分将两幅描述同一对象的模糊图象, 通过取细节和近似信号的最大值融合方法进行融合, 通过一种特定的算法将 两幅图像合成为一幅新的图像。 以获取对同一场景的更为精确、 更为全面、 更为可靠的图像描述。 融合算法应该充分利用各原图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