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的视角.docx
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的视角
黄龙翔蔡慧英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涵是什么?
蔡慧英:我很赞同您的看法。TPACK框架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知识结构的问题,强调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扩展,虽然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引导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目前,新加坡注重培养学习者的21世纪技能,这与中国提倡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您看来,将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习者21世纪技能或核心素养上会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呢?
而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或专业发展活动中,教师教育者或研究人员的普遍做法是帮助教师了解所分享或共同开发的新教学法,与哪些特定的21世纪技能相关,及它们为什么重要。必要时,还得帮助教师解读使用新教学法的课程内容本身就含有这些与21世纪技能相关的“隐藏版”课标——只是教师们平时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这些技能性的课标。所以,能解读新教学法及国家课程内容背后的21世纪技能培养的精神,且能在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上落实这些教学目标,是对教师的一项新的要求。
在新加坡,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哪些?
蔡慧英:让教师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国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为了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加坡在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蔡慧英:我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好。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时候,需要同时为教师创造支持教学法设计和技术设计的“抓手”,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教师进行技术性设计以支持创新性教学法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实践中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精髓。基于SLS平台的教学法设计框架包含哪些内容呢?另外,学习体验设计模板包括哪些内容呢?
黄龙翔:新加坡教育部推荐的SLS四阶段教学流程包含启动学习、激发思考与讨论、展示学习成果、追踪与反馈。四个教学设计模板分别为习得(acquisition)、讨论(discussion)、协作(collaboration)和探究(inquiry)。教师可在登录SLS并进入教学设计界面后,选择任何一个模板,在平台的指引下设计教学流程。这四类教学设计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学生主动、积极地与教学内容、同侪或学习环境互动。这些模板可以说是提供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支架(scaffold)。此外,有经验的教师也可自创学习流程,不受既有模板的限制。
蔡慧英:除了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在国家层面主导的教育改革措施之外,您所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作为新加坡唯一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黄龙翔: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为职前培训教师所开设的相关入门必修课,被定位为教学法而非技术应用课程。该课程被命名为《信息技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实践(ICTforMeaningfulLearning)》,是以国际上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DavidJonassen提出的“有意义的学习”框架为指引,着重于培养教师设计及执行技术支持的具有“主动的、建构的、合作的、真实的、有意图的”五大特征的教学活动。学院也为在职教师开设“教育学硕士(学习科学与技术)”及“文学硕士(教学设计与技术)”等硕士课程。前者面对的学员是中小学教师,课程目标是深化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的素养、教育技术应用和实践性研究能力。后者面对的学员则跨越中小学、高校、商界和产业界,但主要招生对象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部门主任、电子学习环境管理者、企业员工培训负责人、教学软件设计者等为主,课程内容涵盖教育技术在学府和业界的应用、开发和管理。
未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着力点有哪些?
蔡慧英:在发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新加坡既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引导,也有高等教育研究院校的智力支持。那么,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中,你们获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呢?
黄龙翔:除了开办相关课程和工作坊之外,新加坡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还有两条途径,分别是协助教师们跨校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或网络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参与或主导教学研究。不論是哪条途径,一个必须关注的要点是了解教师本身的思维,及他们在教学工作上的需要和局限。除了极少数教师熟悉技术操作并热衷于尝试创新教学法,或者其教学理念和实践较有前瞻性外,大多数教师仍然较为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对赶课的压力及应试教学优先,即便学校有充裕、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他们也会对全力投入技术应用有所疑虑,觉得力有未逮,或者觉得新教学法过于“风花雪月”、不实际。此外,多数教师在参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过程中,若接触到学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