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试-提取关键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继2005年全国卷之后,2006年广东卷再次考了关键词的提取。随之,这种偶一为之的新题型变为经常考的常规题型,我们有必要作一些研究。
“关键词”这一概念原来较为常见的是在学术论文的前面,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置于论文之首,是为了读者了解论文的基本内容。后来的网络搜索沿用了这一概念,仍是取的这一含义。
提取关键词的实质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压缩语段的能力,因此,具备这两种能力是解答这种试题的前提,当然作为一种独立的题型,它还有自身的特点,我们答题时还要做到如下几点。;一、 研究语段话题; 这个语段谈论的话题是古籍修复的处境问题,“古籍”“修复”这两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告诉我们古籍修复的处境不好,具体表现是事多人少,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人才”“不足”。;二、寻找中心语句; 最后一个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而“舍貌取神”又是这个句子的核心。只要我们抓住这个句子,找出“貌”“取”“神”三字的各自所指,就能轻易套牢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意象”“体味”“神髓”,再用上面所讲的话题法,找出本语段的话题对象——“书法”,另一关键词也便找出来了。;三、 明确具体要求;例③、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2006年江苏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决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2)人学的史学观:; 这道题要求分别提取有关“历史纪年法史学观”和“人文史学观”的关键词,我们就只能去寻找能表明这两种史学观特点的词语。这就意味着我们没必要跑到前两句去找。我们还要意识到,既然是两种对立的史学观,那两组关键词在语意上就应该是相反的。这其实是题目的一个隐含要求。分析至此,答案自明:(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 (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四、分析构段特点; 如例④、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关键词,把它们组合成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重庆市2006级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完全秉承商业电影模式的《指环王》成功地“加冕”了奥斯卡。商业电影,是当代流行的“快餐文化”的一种形式。听通俗歌曲、玩电子游戏、看美国大片、网上谈情说爱等都成了快餐文化的“经典”。快餐文化充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对于面临工作压力和个人空间日益狭小的现代人,有缓解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作用,虚弱的江湖恩怨和匪夷所思的打斗场面,着实让处在生存压力下的现代人放松了一把。但是,快餐文化的文化含量稀薄,蓄意炒作、相互复制是其特征。粗糙低俗的快餐文化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引起的“精神沙化”已经显现:形形色色的文化赝品,大面积地侵占了我们的精神领域,把我们的精神文化空间堵塞得水泄不通,“繁华的荒芜”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病根,人们在接受快餐文化的同时,逐渐失去了高雅的品位,导致价值取向的迷失。; 从内容上看,这个语段前后两个层次是分别就“快餐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作分析,但前后是一个转折关系,属偏正结构,表意自然在后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又以冒号为界分为两层。冒号后是具体列举“精神沙化”的表现。再结合话题“快餐文化”和题目中的“比喻手法”“一句话”“作标题”三个具体要求,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快餐文化引起“精神沙化”;五、关注层次(标点)的变化;例⑤、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4个关键词。(2006年兴化市调研考试)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度。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人的适应能力,更关心适应过程和方法的伦理性。调节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并非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当是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因而,放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