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班自我控制能力培养阶段总结.doc

发布:2017-05-10约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班自我控制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篇一:简述幼儿的自我控制及培养 简述幼儿的自我控制及培养 摘要:近二三十年以来,自我控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 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自我控制对一个人的发展相当重要,幼儿时期是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将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及特点、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生理机能、幼儿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系统的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 幼儿自我控制影响因素游戏 培养 自我控制能力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性满足或奖励、经受挫折、制定和完成计划。根据情境要求发起或结束活动,在社会或教育环境中调节言语和动作的强度、频率和持久性,以及在没有外界监控的情况下做出社会允许的行为。 幼儿自我控制是幼儿自我意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幼儿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地址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人类重要的 心理品质,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将来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可预期他们的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后的学业成绩和社会认知能力等”。可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对幼儿的成长与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会,促进幼儿良好自我控制的形成和发展。对幼儿自我控制各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幼儿自我控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找到切入点,为幼儿园及家庭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所以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及特点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从发生到逐步完善的,“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是有他控到自控,有不自觉到自觉,有对机体动作的控制逐步深化到对认知和情感的控制”谢军在对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研究中提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很小的婴儿就有获得初级控制的愿望。初级控制有两个重要的动机来源:一是概括化的伴随性意识,是在婴儿与成人照顾者之间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另一个来源是婴儿想要获得积极自我评价的内在动力。1—3岁的儿童出现独立性需要,伴随自我认识的发展,“动机性表象”产生,使他们摆脱当前具体情境,同时开始出现脱离成人控制和调节的行动。1—3岁儿童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自己来干”的动作上,但这一阶段儿童还是需要在和成人共同活动中行动,其自我控制开始萌芽。研究发现,幼儿的自我控制在3—4岁时还不明显,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是4—5岁,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较弱的。 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幼儿自我控制的结构有很多分类。有的人将自控能力分为外显行为的自控和内隐行为的自控,外显行为的控制自控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自制力和独立性四个因素;内隐行为的自控包括对动机的控制盒自觉性两个因素。 麦克拜(Maccoby,1980)区分了四种自我控制活动。一是运动抑制:儿童在自我控制发展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会停止抑制某些活动。一些研究发现,让儿童对某种信号不作出反映比让儿童作出反应要困难得多。二是情绪控制:幼儿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是认知活动控制:研究发现,6岁之前的儿童倾向于对难题很快作出反应,而不考虑问题的难度,他的反应快,错误率也高。随年龄增长,儿童放慢了速度,改进了操作。四是延缓满足:延缓满足是指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而学会等待,放弃眼前报酬,幼儿往往选择即时报酬而不是等待。 二、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生理机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低是由于幼儿大脑皮质机能发展不够完善,表现为兴奋大于抑制,二者不平衡,抑制能力较弱。儿童出生时,脑还未发育成熟,新生儿童大约为390克,相当于成人的1/3,整个生活过程主要由皮下中枢来调节;到2岁,大脑皮质神经联系逐渐复杂化。3岁儿童大脑皮质细胞分化基本完成,皮质抑制机能已有所发展,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 额叶是大脑控制有意行为的主要部分,7岁后才真正发展起来。幼儿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逐步发展,使儿童的反射活动更加精确、完善,是幼儿认识外部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基础,尽管幼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不断增强,5—6岁期间呈显著变化,但皮质抑制机能比较薄弱,因此幼儿的自控制能力较低。 三、 幼儿自我控制的重要意义 自我控制是构成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幼儿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发展起来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其自我意识高低的主要标志。幼儿通过自我控制,才能使自己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表现出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幼儿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就能在认识活动中,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