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级微生物重点
名词解释
灭菌(sterilization):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
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肥达实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以辅助诊断肠热症。
汹涌发酵:产气荚膜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能分解乳糖产酸,使牛奶的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的大量气体还把凝固的酪蛋白冲散为蜂窝状,并将封闭液面的凡士林冲离液面。该现象可以作为检测产气荚膜菌的方法之一。
抗原性转变: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流感病毒新亚型的大流行。
质粒(plasmid):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DNA。
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性状。
侵袭力(invasiveness):指致病菌侵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屏障,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破伤风痉挛素(tetanospasmin):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神经毒素,由质粒编码的两条肽链(重链和轻链)所组成,对脊髓前角细胞核脑干组织神经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力,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化学成分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胃肠道中的蛋白酶破坏。
10、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细菌细胞质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如白喉棒状杆菌。
11、菌落(colony):一般经过18—24h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适合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13、热原质:即细菌细胞壁的LPS,大多由G—菌产生的一种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成为致热原。
14、正常菌群:在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中经常寄居而对人体有益无害的细菌。
15、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16、菌群失调: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
17、无菌:指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只有经过灭菌才能达到无菌。
18、消毒:用理化方法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19、防腐:利用理化因素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20、无菌操作: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组织或其他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2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也是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
22、带菌者: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致病菌未被及时清除,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称为带菌者。
23、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释放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损害特定的靶组织或器官,使机体出现特定的毒性症状。
24、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流播散到适宜部位致病。
25、败血症:细菌入血并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26、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扩散到机体其他的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27、隐性感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后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感染。
28、显性感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多、毒力较强,以至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病理性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感染。
29、持续性感染:病毒在体内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的一类感染。包括潜伏感染和慢性感染,其宿主范围多较窄,常局限于某一种属动物。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占位性保护;营养竞争;2、营养作用:参与和影响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合成一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3、免疫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宿主的免疫系统,刺激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成熟,产生抗体和致敏的T淋巴细胞; 4、抗肿瘤作用:能将机体内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非致癌物质,还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5、抗衰老作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