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标准版).doc

发布:2020-02-24约1.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 增城市新塘镇大敦小学 郑秋映 春回大地,万物丛生。趁难得的一次周末休息,我在广州购书中心很意外地看到一本名叫《剥开教育的责任》的图书,稍稍翻阅了几下,发现里面的思想内容很独特,有耳目一新之感受,顿时感到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就买了回来。 这本书的书名起得很形象,让人浮想联翩,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重新注入新的活力。当下的学校教育得与失、成与败除了与社会、家庭有关外,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本书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阐述真正的责任问题,让广大教育者真正担当起教育的责任,不至于迷失、彷徨、内疚、无悔。“……我们的发问,是我们行业的自省,源自于我们的良知。”这些无疑提醒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 书中在阐述教育责任中所涉及的教育方法和事例很多,我读后获益良多,也不可能一一在这里陈述我的感受。现将我当初阅读此书时认为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地方和读者分享一下。 其一: 书中《请喊学生的名字》的故事让我震撼,克拉克老师竟然可以在短时间里就能喊出全班的名字,这是很令人佩服的。我不禁想起以往我教语文的两个班级,我教了他们已经一个学期多了,但是班里大部分同学的名字我都喊不出来,学生是不是也会和王阳有一样的感觉呢?  于漪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首先要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于永正老师说要蹲下身来看学生,蹲下生来看学生,就会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把自己高高地置于学生之上,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主宰,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你的教育教学也就永远不可能有针对性,那么你也就不可能对一个个学生个体负责。别忘了,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而非上下级的主宰。 “语文老师叫不出我的名字”可见,孩子的心灵距离讲台上的老师有多么遥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与学生会面的老师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不了解学生,讲台就会变成师生间的高墙。真教育,学生老师心相印。名字本身只是符号而已,但作为老师当在课堂上能喊出回答问题的学生名字时,已不是符号那么简单了,已上升为对具体的尊重。 其二: 书中《孩子的手很小》的故事赤裸裸地展现了当今教育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抹杀了学生的天性。 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许多作业,以为这样学生的成绩就好了;有的父母给孩子报许多辅导班,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全面发展了;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有意忽视某些学生,以为这样公开课就完美了;有的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经历任何风雨,以为这样孩子就能茁壮成长了。   老师,把自己当成“监工”和警察,时刻密切关注着班里每名学生的每个举动:地上一片纸屑、黑板没擦干净、座椅没摆整齐、上课学生偶尔走神、下课学生间嬉笑、午休有人讲话、跑步队列不齐、放学某个同学磨蹭没按时出教室,周末和哪些同学外出了几个小时……   家长,变成了孩子的“保姆”,一心围着孩子转。早晨,忙着帮孩子穿衣服、盛早饭、整理书包;白天,想着孩子要吃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胃口;晚上,陪着孩子做作业,甚至还要监督完成自己布置的“家长作业”;节假日,要替孩子选好补习班、兴趣班,要接送孩子上好这种补习班、兴趣班……   书中惊呼:“孩子的手很小”!想想也确是这样!孩子的学习已经失去了自我,完全是被动式学习。面对孩子,扪心自问: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我们给的是学生想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 有文《中美教育的十个最大差异》,它认为中美教育的第一差异是“为谁而学”的问题。“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要分清教育责任,就应认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成就,不在给学生什么,而在学生得到多少。 《剥开教育的责任》中有许多充满哲思的语言带给我更多的启迪:“教育充满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我们要精心呵护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是受教育者;“庸俗的教师,只会造就势利的教育”,我们不仅要把全面发展的机会给予每个学生,还要容许学生从错误中站起来、获得进步。 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功在千秋。总是书中的那句悠扬的话语让我刻骨铭心:“……我们的发问,是我们行业的自省,源自于我们的良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