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程测量技术 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 建筑物变形监测.pptx

发布:2020-12-09约1.06万字共9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任务一、认识建筑物变形 一、建筑物产生变形因素;一是自然条件及其变化: 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层的物理性质、大气温度等, ;另一种是与建筑物自身相联系的原因: 即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的结构、 型式及外加的动载荷的作用。;1、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倾斜;2、建筑物开裂;3、造成建(构)筑物的垮塌;建(构)筑物的变形按其类型可以分为: 静态变形 动态变形。 静态变形:通常是指变形监测的结果只表示在某 一期间内的变形值,其变形量只是时间的函数; 动态变形:是指在外力影响下的变形,它是以外 力为函数来表示的动态系统对于时间的变化,其 监测结果表现为建筑物在某个时刻的瞬时变形。;变形监测的意义: 通过变形监测和分析了解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和工作状态,掌握变形的一般规律,在发现不正 常现象时,适时增加监测频率,及时分析原因采 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达到被监测建筑物正常 施工及安全运行的目的;二、建筑物变形观测精度确定; 按照我国《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TGJ/ T 8-97) 的要求,对建筑物沉降监测的精度要求应控 制在建筑物允许变形值的1/10~1/20之间。; 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进行观测,以满足沉降观测工作的精度要求。其相应的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三、建筑物变形观测频率确定: 沉降观测的监测频率应根据建(构)筑物的特征、 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 考虑,并根据沉降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1、高层建筑在基础施工阶段变形监测应在较大荷重增加前后进行监测。 2、施工期间,高层建筑每增加1~2层应监测1次。 3、建筑结构突然发生严重裂逢或大量沉降等特殊情况,则应增加监测次数。 4、建筑物使用阶段第一年监测3~ 4次。第二年监测2~ 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当建筑物沉降速度达到0.0 1~0.04 mm/ d即视为稳定。 5、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调节监测频率,如地面荷重突???增加、长时间连续降雨等一些对高层建筑有重大影响的情况。也可以根据监测时得出的变形速度确定下一步的监测频率。;任务二、建筑物沉降观测 一、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1、水准基点布设 水准基点是确认固定不动且作为沉降观测高程基点的水准点。 是监测建筑物地基及建筑物主体变形的基准,一般设置三个水准点构成一组,同时在每组三个水准点的中心位置设置固定测站,经常测定三点间的高差,用以判断水准基点的高程本身有无变动, 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方;(1) 根据监测精度的要求,应布置成网形最合理、测站数最少的监测环路。;(2) 在整个水准网里,应有四个埋设深度足够的水准基点作为高程起算点,其余的可埋设一般地下水准点或墙上水准点。;(6) 一般水准点应埋设在冻土线以下半米处,设在墙上的水准点应埋在永久性建筑物上,且离开地面高度约为0.5米。;水准基点的埋设标志示意图:;2、沉降观测点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位置和数量的多少,应以能准确地反映出变形体的沉降情况并结合地质情况、基坑周边的环境及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等情况而定,点位宜选设在如下部位: (1) 沉降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基础和本身沉降变化较显著的地方,并要考虑到在施工期间和竣工后,能顺利进行监测的地方。 (2) 在建筑物四周角点、中点及内部承重墙(柱)上均需埋设监测点,并应沿房屋周长每间隔10~12 m设置一个监测点,但工业厂房的每根柱子均应埋设监测点。 (3) 由于相邻建筑及深基坑与周边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高层和低层建筑物、新老建筑物连接处,以及在相接处的两边都应布设监测点。 (4) 在人工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交接和基础砌筑深度相差悬殊处,以及在相接处的两边都应布设监测点。;(5) 当基础形式不同时,需在结构变化位置埋设监测点。当地基土质不均匀,可压缩性土层的厚度变化不一或有暗浜等情况时需适当埋设监测点。 (6) 在震动中心基础上也要布设监测点,在烟囱、水塔等刚性整体基础上,应不少于三个监测点。 (7) 当宽度大于15 m的建筑物在设置内墙体的监测标志时,应设在承重墙上,并且要尽可能布置在建筑物的纵横轴线上,监测标志上方应有一定的空间,以保证测尺直立。 (8) 重型设备基础四周及邻近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