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布加综合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Budd-Chiari Syndrome BCS 布-加综合征或柏查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定义 1845年,Budd最早描述了肝静脉血栓造成的肝肿大、腹水等临床症状 1899年,Chiari详细描述了小肝静脉闭塞所致的类似临床症状 国内外对布加综合征的定义并不统一 目前多采用Ludwig提出的概念:发生在肝脏与右心房之间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及其所产生的相应临床表现统称为布加综合征 概述 全球性疾病,地域差别显著 亚洲及南非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 我国病变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江苏、河南、山东等地) 肝脏解剖 第一肝门 :肝脏面横沟内门静脉、肝静脉、胆总管各自分出向左右侧的支干,再进入肝实质 第二肝门 :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第三肝门:尾状叶数支肝短静脉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流行病学调查 国内发病主要以下腔静脉阻塞型为主 存在地区性高发因素 98%的病人来自偏远农村 病因不明 欧美国家以肝静脉血栓阻塞多见,有明确诱因 布加综合证病因 目前BCS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 血栓形成学说 隔膜形成学说 其他因素 血栓形成学说 大量临床资料说明,本病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各种疾病产生的内毒素及外源性毒素(如含生物碱的植物及重金属)中毒,妊娠晚期或围生期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以及胃肠道的急慢性疾病等,发生BCS的相对危险值明显增高。近年来多数学者赞同这一学说。 隔膜形成学说 日本,印度,南非和我国的病例资料中,隔膜性BCS占总病例数的1/3-2/3。不少学者认为病变隔膜发生部位固定,组织学结构与下腔静脉壁相似等可能是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但多数学者认为此等发育异常只是血栓形成的参与因素。 其他因素 1)非血栓性阻塞: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肿瘤,外伤及介入性检查损伤或异物等。 ?2)外压性因素:肝脏肿瘤,脓肿,血肿,囊肿,肝结核,肝梅毒,树胶样肿,腹膜后肿瘤等压迫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亦可引起BCS。? 3)罕见因素:某些胶原性疾病,化学,放射性损伤,过敏性血管炎,特发性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白塞综合征等。 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肝静脉阻塞型: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胀、腹水 肝、脾肿大 黄疸 腹壁浅静脉曲张 消化道出血、肝昏迷 下腔静脉阻塞型: 乏力、气喘、心悸 双下肢水肿 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 腹壁浅静脉曲张 肝、脾肿大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US CT MR ECT DSA 布加综合征的超声检查 快速,无创,经济,可多角度探查,已经成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布加综合征的超声检查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影像学特点: 肝脏普遍增大、饱满,尾状叶增大 增强扫描肝实质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 下腔静脉变细、截断,有时可见管腔内充盈缺损 第二肝门肝静脉会合处截断或肝静脉全程不显影 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布加综合征的DSA检查 DSA: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金标准! 布加综合征的分型 临床表现依血管受累数量,程度和阻塞的病理性质而不同。 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又可分为 ?1.急性型? ? ????2.亚急性型? ? ?? 3.慢性型? ??? 急性型? 多为肝静脉完全阻塞引起,阻塞始于肝静脉开口部,病变多为血形成,可急剧蔓延到IVC。起病急骤,突发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酷似暴发性肝炎,肝脏进行性肿大,压痛,多数有黄疸,脾大少见,腹水增长迅速,同时可有胸腔积液。暴发性者,可迅速出现肝性脑病,黄疸进行性加重,出现少尿或无尿,多数迅速死亡。 亚急性型 多为肝静脉和IVC同时或者相继受累,顽固性腹水,肝大,下肢肿胀多同时存在,继而出现腹壁,腰背部及胸部浅表静脉曲张,其血流方向向上,为BCS的重要特征。黄疸,脾大仅见于1/3的患者,且为轻度或中度。不少患者腹水形成急剧而持久,严重者出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引起全身生理紊乱。腹腔压务在25cmH2O以上时出现少尿,超过50cmH2O则出无尿。胸腔容积和肺顺应性下降,心脏排血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出现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慢性型 ?病程在一年以上,多见于隔膜型阻塞。虽病情较轻,但常有明显体征,如胸腹壁粗大,蜿蜒的怒张静脉,足靴区出现色素沉着和溃疡,腹水量比较稳定。颈静脉怒张,精索静脉曲张和痔常见。食管静脉曲张,常见突发呕血和黑便。此型患者肝大以左半肝明显,脾大多为中等程度。晚期由于蛋白丢失,腹水增多和营养不良,呈曲型的“蜘蛛人”体态。 重症BCS的诊断标准 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立为任何一类型的BCS的急性或慢性病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