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练【现代文阅读I题】及答案解析.pdf

发布:2025-04-04约4.47万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练【现代文阅读题】I

(青岛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历代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信息

技术只是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人类的智力活动,人的主体性地位始终是稳固的。

2.人工智能这种新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上被人类单一垄断的智力工作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

智能介入或替代。人工智能从根本上具有了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物质机器的叠加特征,使知识体系主客体

分离的状态得到了改变。无论是自然科学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还是对人文素材的阅读理解,甚至对于

人类始终保持高贵优雅地位的写作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都开始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也由此深刻动摇了人

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域的主体性地位。

3.人工智能能力非凡,人类无法深入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人类设计出基本的网络结构体系,然后由人工智

能对人类标注过的海量数据进行吞吐和修正,最终实现智慧的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到底是如何涌现

的,每个神经网络参数是如何确定和被使用的,人类基本无法理解。准确地说,目前人类对大模型人工智

能的理解近似于对人类大脑的理解程度。人类基本可以了解到人类大脑是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的相互连接

形成的自然神经网络,也大概知道人脑的功能分区和粗浅的作用机制,然而对于进一步的运作细节却无从

得知。

4.众所周知,人类在人文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伦理导向。在这方面,人类通常认为人工智

能无法形成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约束。然而,从目前进展来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被赋予一定的伦理和

法律的约束。例如,对人工智能提出违法信息或者宣扬严重违背社会价值体系的对话要求时,人工智能会

发现并拒绝。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实际上也是能够执行伦理规则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具有

人性,其更多只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实际上人类对于人性的内在机理也并未十分清楚,如性善论认为道德

是人类的本质,而性恶论认为道德是社会训练的结果,那么现在人工智能至少可以做到经过训练能够部分

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

5.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分析,历来存在着两种基础性的惯性思维,这在人文学科研究者中更为常见,一是认为

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过人类,二是认为人工智能根本上来自人类,其上限不能超出人类知识的范围。这两种

惯性思维,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是沿着对人类基本行为的蹒跚模仿和算法优化而来。

但这两种思维的根源依然表现出人类对人工智能体系底层逻辑的不了解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

6.我们必须承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在任何领域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工智

能参与和引发的根本变革。具体到人文学科领域,人工智能与人类越来越紧密的协同工作,必然成为一种

新的常态,同时,人工智能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与问题:这都需要人文学科研究者做好积极的

应对。

(摘编自何哲《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坚守与发展》)

材料二:

1.DeepSeekV3这类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模型,它们拥有强大的

文献综合能力和文本生成能为,可以根据设问快速地生成合乎逻辑的文本,轻而易举地完成日常公文写作

和演示文稿创制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但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如果人们总是不受限制地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作为人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更

新的能力必然会被削弱,可能导致人文学科的异化。先从作品角度看,人文学科以探寻人类生存的价值和

意义为目的,人文作品是创作者个人感受、生命体悟的个性化表达,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有普遍性贡献;

人工智能模仿人类写作风格输出的“创作物”,只不过是将人类思想分解为不同的部件、再以看似合乎逻

辑的方式制作出的内容,是基于数据运算的结果,缺乏人文精神和人的真实感受,不具备独属于人自身生

1

存经验的亲身性和唯一性,这必然会侵蚀人的主体性价值。再从读者角度看,沉溺于人工智能的文本内容。

会导致阅读者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者的认知结构浅层化和同质化。

3.诚然,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行为方面已经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但依然是人类设计的产品和工具。人工

智能依赖既有的数据和人类训练作为强化学习的基本方式,目前尚无自我建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在深度

解读和归纳推理方面,其能力也还非常有限。总体上,它还是一种文字处理和日常工作的辅助性工具,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