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体育引入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探索.pdf
传统节日体育引入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探
索
作者:马秀梅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2018年第8期
【摘要】尝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广泛性和普遍性的传统节日体育与高职职业特点
相结合,引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此项创建预期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
增强体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节日滞留学校的大批非本地学生,可以尽情参与节日体育活
动,以激励和愉悦实现人文关怀。在创造性提出六条节日体育筛选标准、并对达标项目解析活
动意义后,提出五条对策和措施、以及相关工作要求和协调机制。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体育;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一、传统节日体育纳入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
1.传统节日体育纳入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1)传统节日体育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感。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
文化创造之一,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诸多方面,强烈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
精神、愿望、特征和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体育则进一步体现了人的自我精神,让人们借助节
日体育开创的文化空间来享受节日趣味和情感交流,由此传统节日体育也就成为年复一年中华
民族传承独特气质与文明的神圣方式。
正是因为传统节日体育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把传统节日体育纳入特
色校园体育文化,对继承传统节日文脉、激发高职学生的文化热情和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对
培养高职学生重义崇德、礼让中和的民族品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力也具有重
大意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体育不仅是传播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消解节日中留校的非本地学生的苦闷和思念,以激励和愉悦实现人文关怀。传统节日体
育与西方体育只注重身体的运动属性不同.它还非常注重身体的娱乐属性。在传统节日中,舞
龙、舞狮、赛龙舟等体育活动营造喜庆、欢乐和轻松的氛围,舒解紧张的心情,放松疲惫的身
体,使人处于激动、兴奋甚至是狂欢的状态,以此排解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适应过程中的
身心压力,通过个体和群体行为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种较强的情感色彩和非理性特色的
活动,具有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特点,完全在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接受的情况下进行,不
会引起受教育者的紧张、疲劳和抵触情绪,特别适合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开展。
现在全国各地的高校都有大批的非本地学生.有的比例还很高。除了春节外,几乎所有放
假的传统节日,他们都囿于时间或经济的原因,只能滞留在学校。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
日子里,他们情绪低落、百无聊赖,或者蒙头大睡,或者通宵打牌。喜庆或欢乐的传统节日对
他们而言,更多体味的是苦闷和思念。
传统节日体育纳入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后,无论是舞狮、舞龙、拔河,还是赛龙舟、放风筝、
荡秋千,留校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参与其中:表演者充分展示风采来征服观众,观赏者也会在欢
乐、亢奋和激动的心情中被熏陶、被感染,体会到全身心的愉悦。此时的留校学生会在传统节
日体育活动中欢呼雀跃,忘却苦闷和思念,让自己沉浸在欢歌笑语之中.尽情享受节日的美好
和对未来的憧憬。传统节日因体育活动而丰富多彩,传统体育因节日而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
体育消解了节日中留校学生的苦闷和思念,以激励和愉悦实现了人文关怀。
2.传统节日体育纳入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可行性。
(1)习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指明可行方向。关于传承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明确意义,指出路径,
指明方向。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明“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
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
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第一次以中
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
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向路径,要求“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
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传统体
育,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