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4版复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绪论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优先污染物,
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标准,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其体系构成如下: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分级:分为国家标准(GB)和地方标准(DB)。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标准,两者关系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类 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类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类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类 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类 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pH值、色度、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硫化物、苯类、总余氯、总有机碳等。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1)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体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断面类型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
2)有大量废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出入口,胡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
3)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以及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
4)监测断面位置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直河段。
5)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端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资料。
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地面水采样点位的确定,
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中泓及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不足0.5米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
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
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采样时间和频率,
饮用水源地、省级行政区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监测1次。
对于较大水系干、河流、湖、库的监测断面,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国家监控的断面(或垂线),每月采样监测一次;
4)水系背景断面每年采样1次
5)排污渠每年采样不少于三次;
水样的类型,
(一)瞬时水样: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二)混合水样: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前者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