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当代理论(已调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际贸易当代理论 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产业内贸易理论 3.“荷兰病”的探讨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1出发点 国际之间技术水平可以是不同的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2技术差距论 代表人物 波斯奈(Posner)1961年提出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思想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2技术差距论 评论 不能确定技术差距的大小 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的原因和随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代表人物 弗农(Vernon)1966年对技术差距模型进行了总结与扩展,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动态意义 将比较优势说与H-O模型动态化 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的指导作用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与技术差距论比较 强调产品标准化,而不是时间滞后。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评价 比传统理论更进一步 不确定性使生命周期不是必然的 发明者与模仿者的地位相对固定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禀赋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 相同产业内的贸易 当代国际贸易没有引起大规模的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再分配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从静态出发 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具有规模经济 考虑需求情况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3需求偏好相似论 出发点 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3需求偏好相似论 代表人物 林德(Linder)于1961年提出,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4需求偏好相似论 主要思想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 人均收入决定需求结构 偏好越相似贸易越容易发生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3需求偏好相似论 评价 仅在林德的祖国——瑞典——得到印证 过分强调收入对需求的作用 与H-O模型相比,更注重从需求寻找贸易原因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4产品差异论 基本概念 产业: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 产品的差异性表现 产品同质性:产品间可以完全替代,但市场区位和市场时间可能不同。 产品异质性: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4产品差异论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季节性贸易 运输成本论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运输成本论 出发点 运输成本 主要思想 两国贸易前的价格差>运输成本 非贸易品→贸易品 产业选址 资源定向型、市场定向型、流动型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运输成本论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运输成本论 产业选址(1):资源定向型 靠近其生产所需原材料基地的产业 一般来说,该产业的原材料运输成本高于制成品运往市场的费用,因此,都是把大而重的原材料制成较轻的制成品。 如钢铁、基础化工、炼铝等产业。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运输成本论 产业选址(2):市场定向型 靠近其产品市场的产业 通常,这些产业的制成品变得较重,或者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比较困难。 如软饮料产业,它们将原汁运往靠近市场的工厂,然后加水灌装。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运输成本论 产业选址(3):流动型 生产中既没有大量重量损失又没有大量重量增加的产业 这些产业通常都有较高的价值/重量比率,并且流动性较强,一般位于能使其总制造成本最小化的所在地。 如美国的计算机生产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出发点 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 主要思想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即使两国在各方面完全相同,互利贸易也会发生,贸易形式是H-O模型所不能解释的。 不完全竞争意味着存在产品差别,同类产品在规模经济下可以产生国际贸易。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进一步说明 分工是随意的(历史原因) 不要求两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 易导致垄断和寡头垄断 跨国公司导致新的国际规模经济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与H-O模型比较 贸易基础不同 贸易模式的确定不同 要素收入不同 零部件贸易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5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Balassa指数:B =│X-M│/(X+M) Grubel-Lioyd指数:T = 1 - B 与产业范围的选择有关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6评价 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与批判 从需求角度考察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是核心 静态分析 3.“荷兰病”的探讨 3.1背景 荷兰在北海开发新天然气资源之后,越是增加天然气生产,其生产出口产品的制造业就越萧条,甚至石油危机给荷兰带来的好处似乎也加剧了制造业的衰落。 这种情况后来也相继出现在英国、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