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近现代中日关系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标题 近现代中日关系分析
关键词 中日关系 钓鱼岛事件 存在问题
摘要 中日关系一直处于尴尬境地,本篇文章主要从中日两国特征、发展事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论述中日两国关系。要使中日两国关系走上健康正确的发展轨道,必须正视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领土、安全、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日本,全称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8万平方千米。
公元3世纪中叶,其境内出现较大的国家“大和国”。公元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12世纪后期,进入幕府时代。1868年,日本又向欧美列强学习,进行明治维新,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1947年,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日本战后奉行“重经济、轻军备”路线,于20世纪60年代末一跃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90年代开始,其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并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等严峻的社会问题,不过目前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对中国多次发起侵略行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惨无人道地实施各种侵略行动,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痛。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友好外交关系。
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国力、心理、利益、政策等方面呈现出新的面貌,也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中日综合国力日趋均衡。在漫长的古代史中,中日两国基本处于“中强日弱”的局面;而在近现代百年来历史中,则呈现出“中弱日强”的局面。二战以后,中日两国因美苏冷战经历了20多年的政治关系隔绝期。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两国正式开启外交之旅。自1978年以来,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自此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改变近代以来中国的贫弱状况作出了巨大贡献。1983年,为摆脱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战后体制,日本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目标。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与日本政治呈双向交叉发展走势,首次出现了中日国力均衡之势。第二:相互依存日益深化。中日建交30多年来,中日在政治、安全、经贸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文件的指导下,两国高层往来和政府间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为两国睦邻友好、永不再战奠定了基础。在经贸领域,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截至2003年,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被欧盟、美国超过,退居第三,2011年被东盟赶超,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12年被香港超过,退居第五大贸易伙伴。据日方统计,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出口对象国。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对象国。中国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吸引着日本经济贸易,两国之间进出口商贸日益频繁。第三:心理因素趋向对等。古代,中国形成以己为华,以他为夷的自我中心意识。近代以来,日本形成脱亚入欧,蔑视东亚的优等意识。实际上,两国优劣心理并未得到真正缓解,反而出现了更激烈的感情碰撞。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调节相互心理的过渡期。中日两国都清楚地意识到外交的强大作用,相互交流是潮流之势。第四,重新审视相互政策。由两国各方面的发展,中日两国都在重新审视对方。中日达成友好合作共识,两国不断调整政策、心态及相互关系。
总而言之,在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方面有了密切的交流合作,体现出中日关系愈趋友好的发展潮流。
然而,在友好发展大势之下,中日两国依然存在摩擦,主要因素为历史、领土、安全、经济、台湾等多方面。近年来,中日摩擦具体表现在靖国神社参拜事件、钓鱼岛事件等敏感问题上。
从小泉纯一郎到安倍晋三,日本公开表示将每年参拜一次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奉明治天皇之谕而建。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大多数是在中国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三万名台湾高砂义勇军等日本兵。中国对此持强烈反对意见,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外交部在8个月内对相关问题表态13次。我认为,日本领导人为首参拜靖国神社,反映出日本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错误态度。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日本政府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侵略历史,能否尊重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能否恪守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表态和承诺。中日关系想长久友好,日本就必须对历史表现出正确的态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