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络脉诊法诊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舌下络脉诊法诊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舌下络脉诊法主要观察舌腹面的变化,用以判断人身气血盈亏瘀畅,为辨证辨病提供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本课题以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手段,通过文献研究、临床观察、实验研究、舌象图像分析、临床流行病学/DME诊断试验评价等方法,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舌下络脉异常的关系,以求实现运用舌下络脉诊法结合症状体征较早较准确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确定舌下络脉诊法对疾病血瘀证的诊断准确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古今中外与舌下络脉相关的文献。舌下络脉的记载肇始于《内经》,作为一种诊法兴于晋隋唐宋,衰落于明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得以复兴。古代医家已认识到多个脏腑通过经脉与舌下络脉相连,舌下络脉变化对某些疾病具有诊断意义,并把舌下络脉作为治疗部位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医家分别从基础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舌下络脉进行研究。临床对舌下络脉异常与各种内科病关系的研究较多,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舌下络脉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研究探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舌下络脉异常以及用活血化瘀治疗后的舌下络脉的变化情况,多数从病因病机及形成机理方面阐述内异症与血瘀证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为内异症血瘀证型的诊疗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尚未见到有将文献、临床、实验与诊断准确性评价等融合起来,系统研究内异症与舌脉异常关系的报道。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子宫内膜异位症舌下络脉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舌象的临床特征。
研究对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5例,子宫肌瘤患者85例,健康人30例。
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临床观察结果与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分析相结合。
研究结果与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瘤组患者的舌背面与一般瘀血舌象的病理变化相似,单凭观察舌质难以判别二者:舌苔的变化与血瘀证的兼证关系密切,对分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证型有重要价值。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肌瘤患者舌质RGB颜色空间主要表现为R值的降低和B值的升高,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舌质的R值比子宫肌瘤患者的更低,B值更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严重的舌下络脉异常,总积分平均超过10分的占研究对象的90.59%,远高于子宫肌瘤患者68.24%的异常率。我们认为,综合观察舌脉的色泽、宽径、长度、形态、充盈度及外带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重要指标。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探查及治疗
研究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下诊断及治疗情况。
研究对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5例。
研究方法:全自动可视系统下行腹腔镜手术。
研究结果与讨论:8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有81例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我们认为腹腔镜手术创伤少,对微小病灶有很大优越性。操作灵活,处理卵巢囊肿及腹膜内异症病灶有效、快捷,伤口愈合快。但它是有创伤性手段,不能作为常规检查;设备及手术昂贵,很多医疗机构及患者无法承担;不能根治,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故未能普及。应用无创的舌诊法,尤其是舌下络脉诊法对于筛查及指导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疗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三部分临床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瘤患者舌下络脉变异的病理机制。
研究对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5例,子宫肌瘤患者85例,健康人30例。
研究方法:空腹静脉采血检测以下指标:
(1)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Clauss法;
(2)雌二醇(E_2)、催乳素(PRL)的测定: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
(3)癌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的测定: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
(4)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的测定:ELISA法。
研究结果与讨论:
1子宫内膜异位症组FIB、E_2、PRL高于正常值。FIB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子宫肌瘤组,说明内异症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FIB升高是内异症血瘀形成的重要因素,反映在舌象上则为瘀血舌及舌下络脉异常改变。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肌瘤患者E_2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说明二者均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二者雌激素升高无统计学差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组PRL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子宫肌瘤组。认为E_2对PRL的影响及二者的共同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PRL所引发或促进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中医血瘀表现相似,印证了中医认为内异症是血瘀证,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大法。子宫肌瘤患者PRL在正常范围内较对照组升高,认为可能是受高E_2的影响。所以,高E_2、高PRL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特征。
2血清CA125、CA19-9及EmAb在本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总体不太高,分别只有63.5%、50.6%和5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