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子宫内膜异位症 (4).ppt

发布:2021-09-25约1.54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 (4) 第一页 概念: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 第二页 发病机制 1.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医源性种植、淋巴及静脉播散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3.诱导学说: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炎症、在位内膜的特性 第三页 发病率:多见于岁25~45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10~15%,妇科手术中发现的在30%以上,80%以上的内异症合并不孕症 基本病理变化: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实质性瘢痕结节或形成囊肿。 第四页 巧克力囊肿 第五页 一.部位 1.异位子宫内膜可以侵袭全身任何部位 2.以卵巢、直肠子宫陷凹及子宫底韧带等部位最常见, 3.其次为乙状结肠、脏层腹膜、直肠阴道隔等。 第六页 第七页 二.症状 1.痛经 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最典型症状),多于月经开始前1~2日出现,月经第一日最剧烈。 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及大腿。 第八页 疼痛严重程度与病变部位不成正比,病变严重如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可能并无症状,而盆腔内散在的小病灶却可引起剧烈疼痛。 2.不孕:内膜异位患者的不孕率高达40%~50%,与解剖结构异常、盆腔内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异常有关。 症状 第九页 3.月经失调:15%~30%的患者有月经失调,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4.其他:根据病变部位,患者可出现不同症状。 症状 第十页 三.体征 1.卵巢巧克力囊肿:妇科检查可触及与子宫粘连的肿块,压痛、固定; 2.盆腔内异位症:典型体征为子宫后位,后倾固定,活动度差,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等部位可触及痛性结节: 3.直肠阴道隔:受累时可在阴道后穹窿或直肠阴道隔可触及痛性结节,局部可看到隆起的蓝色斑点或结节。 第十一页 四.心理、社会状态 因病程长、疗效不理想,患者往往对长期忍受慢性疾病产生恐惧或无助感,尤其是未生育的患者,常会感受到来自家庭、亲友们的期望,因此再疼痛难忍也不愿意接受手术切除治疗,仍希望有朝一日既能怀孕又能治疗,实现做母亲的心愿。 第十二页 辅助检查 1.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 2.影像学检查:经阴道或腹部超声检查。 3.CA125:内异症患者血清CA125浓度增高。 4.抗子宫内膜抗体:内异症患者60%以上呈阳性。 第十三页 内异症临床分期 多采用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 Ⅰ期(微型)1~5分; Ⅱ期(轻微)6~15分; Ⅲ期(中型)16~40分; Ⅳ期(重型)>40分; 第十四页 治疗方法(个体化) 1.症状轻无症状的轻微型病变的选用期待治疗 2.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明确诊断后先行药物治疗,病情重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3.年轻无生育要求的重症患者可行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加以药物治疗 4.症状及病变均严重的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 第十五页 治疗 1.期待疗法 对患者定期随访,并对症处理病变引起的轻微经期腹痛,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期待治疗期间,病情可能会发展,需注意。 第十六页 治疗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2)激素抑制治疗:其主要原理是造成体内低雄激素环境或药物性卵巢切除,使患者形成假孕或假绝经,使其异位内膜萎缩、退化、坏死但停药易复发(如达那唑、孕三烯酮、米非司酮、三苯氧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动剂等)。 第十七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