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常用的心脏介入治疗.ppt

发布:2018-02-24约5.74千字共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常用心脏介入技术简介 介入心脏病学 冠脉介入、起搏与电生理是介入心脏病学的最重要组成,此外,先心病、瓣膜病、心肌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介入治疗也应用较多,而且进展较快。作为急诊医师应了解这些技术,给病人更好的诊疗推荐。 高血压病介入治疗 20世纪40年代开始探索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高血压。 Narbona Arnau最早报道了9例行脊髓前角神经根切除术治疗恶性高血压,1例术中死亡,8例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血压情况较前明显降低,但没有长期血压随访结果。 Hammarstrom和Bechgaard的研究表明,交感神经节去除术可以显著改善恶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但部分患者很难耐受术后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呼吸困难、无汗、胃肠功能紊乱等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后不良反应,而且随着新型的降压药物的出现,以及进一步研究发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高血压疗效并不优于药物,因此交感神经切除术逐渐被淘汰。 肾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肾交感神经分布(70%的肾脏交感神经位于肾动脉开口处1.5 mm 内,95%位于距血管腔2.5 mm内) 肾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经皮经肾动脉射频消融交感神经操作简单,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已显示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选择合适的人群及进行规范化的操作是保证患者获益的关键。 已有研究显示,去交感神经治疗还可以改善心功能、减轻左室质量、降低蛋白尿等。 目前这一治疗方法在没有经过充分的实验研究为基础,仍有争议。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 先心病介入治疗 □ 封堵术类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 冠状动脉瘘堵闭术 □ 扩张术类 ◆ 瓣膜球囊扩张术: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狭窄 ◆ 血管成形术: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 ◆ 房间隔造口术 复杂先心病需要外科手术才能根治,创伤大,风险高,死亡率高。随着技术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介入性技术在复杂先心病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介入与外科手术镶嵌治疗(hybrid procedure),该技术减小了手术的创伤、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改善了手术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二者的优势,是先心病治疗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镶嵌治疗中的介入技术 经导管房间隔造口术 主肺侧支血管栓塞术 体-肺分流术后管道的封堵 激光或射频打孔术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经皮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瓣膜病介入治疗-二尖瓣狭窄 激光技术、射频技术应用到肺动脉闭锁的治疗,采用激光或射频开通闭锁肺动脉瓣,辅以瓣膜球囊成形或经导管置入肺动脉瓣 瓣膜病介入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 缘-缘修复 “蝶形结” 修复 瓣膜病介入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 这是一种令人鼓舞并且很有前途的二尖瓣修复新技术,不过仍需要在与外科修复术进行对比的随机研究中予以评价 经皮主动脉瓣植入 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后1年时的随访 经导管瓣膜置入术 ?1、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换术 ?2、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 ?? 3、经皮三尖瓣置换的动物实验研究 经导管瓣膜植入术由梦想变为现实 ?从经导管肺动脉瓣植入术发展至主动脉瓣植入术,相关的材料不断的改进,技术上逐渐成熟,成功率逐渐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先心病、瓣膜病外科手术植入人工管道后平均10年后因瓣膜钙化,血栓等原因引起临床症状恶化需要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的死亡率高达7%。如此后第二次,第三次再手术,死亡率均大于10%。 经导管瓣膜植入术避免了全身麻醉、心脏停跳和开胸术,这对于减少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和缓解病人压力是有价值的。因此,经导管植入术对这类患者治疗的意义重大。 经导管瓣膜置入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的临床试验资料显示植入成功率为86%,30天心脏死亡为10.7%,植入CoreValve生物瓣膜系统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但是,主动脉瓣植入仍然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血管并发症在5%-10%,III房室传导阻滞一年时高达35%,中风达到7%,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在5-10%。 经导管瓣膜植入术适应症仍然是那些高危不能耐受手术治疗,严重的主肺动脉瓣病变的患者。主动脉生物瓣衰败的患者,即植入瓣中瓣。 瓣膜病介入治疗 总之,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历经了不可能到大有作为,尤其是经皮瓣膜植入以及修补技术的发展必将最终改变整个瓣膜病治疗的理念,从而使得外科手术不再是某些瓣膜病的唯一治疗方法。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介入治疗仍有许多问题,如适应证的选择、远期疗效评价,特别是晚期并发症的防治等尚需要总结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房颤左心耳血栓封堵 房颤左心耳血栓封堵 房颤左心耳血栓封堵 心力衰竭机械辅助装置治疗 第一部分 IABP 球囊充气 常见适应症 PCI后血流动力学支持 (20.6%) 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