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李扬高三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分与染色体相似的生物 同位素示踪法 *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体外转化实验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菌落 荚膜 毒性 R型细菌菌落 粗糙 无多糖荚膜 S型细菌菌落 光滑 有多糖荚膜 (1)两种菌落的比较 无毒 有毒 败血症 是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而发生的全身性感染。细菌可在血中大量繁殖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致病菌可随血液流到各器官组织造成迁徙性病灶。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呼吸加快、心率增速等;严重者出现神志改变或感染性休克;肝脾肿大,以瘀点为主的皮疹,大关节疼痛或红肿。病程长者常发生迁徙性病灶或脓肿,少数可有黄疸。 小资料 (2)实验过程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 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 在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哪些物质? (3)实验结论 DNA R R R R R R R S S 2.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结论: S型细菌的______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并产生稳定遗传的物质 DNA 【高考警示钟】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1)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2)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3)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原因是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 D 例 例2.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B 例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 A 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B 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C 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D S型细菌数量从0开始是由于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D 资料: 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蛋白质和DN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P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法 思考:能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C、H、O、N吗?为什么? 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噬菌体模式图 2. 标记噬菌体 (1) 标记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35S的培养基― 含________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32P的培养基― 含________的大肠杆菌 (2) 标记T2噬菌体 T2噬菌体+含35S的大肠杆菌― 含______的T2噬菌体 T2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 含______的T2噬菌体 35S 32P 35S 32P 组装 合成 注入 吸附 释放 侵染别的细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离心 离心 4. 实验过程 ① 用 放射性同位素35S 标记噬菌体 蛋白质外壳 子代噬菌体 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没有进入到细菌中。 实验表明 无35S 亲代噬菌体 想一想: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② 用 放射性同位素32P 标记噬菌体内部 DNA 32P 子代噬菌体 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到细菌中。 亲代噬菌体 有 32P 想一想:这一结果又说明了什么?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菌内 (大肠杆菌)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5.实验结果 35S 32P 没有被标记 35S 标记蛋白质 32 P 标记DNA 无35S标记蛋白质 无32P标记DNA 外壳蛋白质无35S DNA有32P标记 注意: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35S 为什么沉淀物含少量放射性? 搅拌不充分,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为什么上清液含少量放射性? 1.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2.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 32P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的增殖 (1)模板: (2)合成DNA的原料: (3)合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