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运行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是“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目标机制、环境创建机制、课程设置机制、教学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保障机制,这七种机制是相互补充,互为保障的关系,只有协同运作,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54-01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machine,意思是指机器构建和动作原理。由此看来,机制的本身是指机器运转过程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因果的关系及其运转方式。运行机制则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 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构成培养模式的各要素及其关系的分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一个保证其有效运行机制。
(一)目标机制
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类型、性质、优势凝练出自身的价值取向即目标系统。目标体系大致包括主题目标、阶段目标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目标。也可划分为长远目标、阶段目标、近期目标。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本校的全局培养目标,贯彻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二级院系制定涵盖专业创新人才的详细培养目标,各专业精心设计课程目标,落实教学大纲。不然,学校全局目标将成为一纸空文,并且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阶段目标,确保学校创新型人才全局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环境创建机制
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催化剂。高校环境是指影响学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总和,由软环境和硬环境组成。软环境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管理制度及管理人员素质等,硬环境包括学校人文景观、实验设备、图书资源、教学设备、娱乐设施等,软环境和硬环境只有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才能营造一种不断激发创新型人才刻苦钻研奋力拼搏的和谐氛围。
(三)课程设置机制
从新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总的要求出发,建构课程系统,优化课程设置,合理的建构利于学生创新的综合素质系统。因此,需坚持下面几条原则:
3.1 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的综合性。人才培养课程综合化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内在要求。大学课程综合化要突出通识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公共基础课程需要推动学科交叉和互相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专业课程应扩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范围,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比例大致为1:1为宜。基础课应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常识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应体现文、管、理科的相互融合,达到文、理兼备,理工互补。课程设置要进行分级和分成教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3.2 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与实际结合的紧密性。改变教学内容陈旧的现状,在课程目标设计和课程内容安排上,不断深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的调研,根据调研成果,促使课程改革紧跟前沿科技的步伐。
3.3 确保创新型人才结构的科学性。在目标设计、课程优化和教学大纲实施中综合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健全认知、科学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构全面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体系。
(四)教学机制
4.1 构建严谨、灵活的教学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度,健全补考、留级制度,成绩优秀的学生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实行必修、选修、专业选修、辅修制,成绩优异学生可选择辅修专业,达到标准颁发辅修毕业证书。实行第二专业制,符合标准的学生在有充分精力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可选择第二专业,成绩合格颁发第二专业毕业证书。
4.2 构建完善的教学活动制度。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讲课比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并形成长效机制,有效地丰富第二课堂,并制度化、规范化。
4.3 建立健全的教学衔接制度。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动手实践的紧密结合,搭建利于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的平台,着力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个性化培养相结合,要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到首位。
(五)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机制
在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机制的思想指导下,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机制的实施原则:
5.1 诱导式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统一。其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其评价标准以个体为参照标准,通过一步步地启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5.2 目标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统一。目标评价把分数作为一种评价方式,看不到学生的进步程度不同,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起始水平的差异;发展性评价是既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也注重到学习的进步因素,但其也可能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感到不平,所以二者必须统一起来。
5.3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统一。即时性评价强调及时性,即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评价;延迟性评价只专心提设想而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