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及创新型人才培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高校图书馆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摘要: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特点,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人才培养
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信息职能,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是图书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一、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特点
1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
高校图书馆不是一般的文献收藏单位,而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主要工作对象是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高校中的师资队伍是一群富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他们学术水平高,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他们需要大量反映学科前沿的文献及资料。大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他们除学习并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阅读大量学术价值高的文化经典,欣赏价值高的文学艺术名著,培养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需求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把服务对象的广泛需求与读者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按照现代化图书馆工作规律,利用现代化设施,采取科学手段进行创造性工作。
2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具有学术性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学术性表现在:(1)图书馆通过对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科学合理的整理和准确快捷的提供来参与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对文献的加工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知识的序化过程。需要图书馆员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而其工作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最后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2)由于高等院校中的读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甚至是非常专业化的学术人员,向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做好“为人找书”的工作,就必须对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行为规律,甚至对读者研究的专业领域,有一定把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作为支撑。特别是引导阅读、参考咨询,跟踪服务工作更体现了学术性内涵。
3 高校图书馆工作目的具有鲜明的服务性
高校图书馆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搜集、科学整理,其最终目的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服务意识必须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离开了为教学科研服务,高校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其学术性也就无以发挥和体现。高校图书馆应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料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工作手段,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和高效率的工作为要求,向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情报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意向和愿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培养发展的结果。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阅读辅导。例如,推荐课外优秀书刊、举办专题讲座等,经常宣传介绍国内外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事例,以此激发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创造激情,强化大学生渴望自己能在创新上有所作为,成为创新主体的意识和能力,开发大学生智慧的潜能。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自学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在图书馆里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比上课用的要多得多。有些学生对学习中问题的解答,不满足于老师和课本的结论,经常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而高校图书馆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教会大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高校图书馆所进行的教育比课堂教育更丰富、更有效。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法代替的优势和环境。
2 增强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知识的宝库,它所收藏的文献,在学科特点、学术价值和专业范围方面都有特定的要求,并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不仅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需要,而且是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需要。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并且因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拓展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成为大学生须臾不可离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堪称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迈向成功的阶梯。
大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他们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还必须不断进行探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期获取最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大学生在图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