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权施治”推行农村物权资本化改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权施治”推行农村物权资本化改革
陈 平
2011年02月25日 红旗文稿
2009年4月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在坚持多年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作的基础上,抓住潍坊市被确定为山东省深化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机遇,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户籍管理一元化配套改革中,通过明确成员权、扩大处置权、保障平等权,加快推进以农村物权资本化改革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区5个街道、1个开发区、349个村、49个农村社区均开展了农村物权资本化改革试点,分别占全区总数的100%、97.8%、100%、82.4%,涉及农户77695户。
一、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不明确、农民权益纠纷调处困难的实际情况,寒亭区克服现成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政策规定的困难,制定了《寒亭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出嫁女、上门女婿、农村大中专在校生和服现役义务兵、办理小城镇户口的人员等十多种特殊人员的资格确认问题提出了原则性规定,指导全区357个村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工作。整个确认过程坚持阳光操作,各村委会组织实施,村民代表具体参与,采取“制定确认办法—调查摸底—确定初步名单—张榜公示名单—确定最终名单—上报确认情况”六个步骤,目前有349个村确认成员25.3万余人、非成员5600余人。成员居民,可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福利待遇;非成员居民,没有资格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福利待遇,但实际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仍可享受国家对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和支农惠农政策。以成员为核心依据,全区完成承包地经营权确权颁证62277户、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55873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56725户,分别占试点村庄农户总数的80.2%、71.9%、73%;顺利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征地补偿、旧村改造、集体资产分配等复杂棘手问题170余件。明确成员权利,既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建设,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打下重要基础,同时找到了户籍制度改革后管理常住人口的新手段,便于区域性改革与区域外二元体制机制的衔接。因此,山东省农业厅于2010年1月向各市转发了《寒亭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参考和借鉴。
二、扩大农村物权处置权利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处置权,是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寒亭区的农村物权资本化,实质是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2010年5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首家农村产权资本化交易市场,带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共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不仅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也在成员与非成员之间,进行尝试性的流转交易,重点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的退出补偿机制。为此,搭建了1个区级交易市场、6个镇级交易服务站、每个村1—2名信息联络员三级联动的交易平台;通过开通“寒亭区农村产权资本化市场交易信息网”,建立了产权流转交易10项流程和纠纷调处制度,提供规范高效的交易服务。2010年,交易市场先后办理各类产权交易鉴证2600余次;受理并成功调解合同纠纷5起,全区因农村产权交易引发的矛盾纠纷比上年同期下降65%;交易市场累计发布各类产权交易信息5000余条、标的额3.2亿元,促成交易2700多宗、交易额9000多万元。目前初步形成了户户流转模式、集体流转模式和产权置换三种改革模式,初步形成“农户→村委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项目业主”的三次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四个方面集约发展,打造了以赵家埠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叶家庄子为代表的近郊村土地增减挂钩、东院为代表的偏远村土地综合治理、杨家埠为代表的宅基地置换等改革示范典型。全区承包地流转总面积达13.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8%;已有49个村完成集体资产改制任务,成立了49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配股总额近1亿元;有24个村的4000多户居民使用农村房屋产权及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了城镇房产;杨家埠等村居民自发地用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产权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成员与非成员之间,采取“以房换房、货币易房、货币找补”三种方式进行流转交易,加快了村(居)规划格局的调整建设。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处置权利,既让农民可持股、携产权进城或从事非农产业,原来的农村土地权益、财产权益不丢失,又通过产权关系连接了集体所有与农民享有的利益关系,促进了全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现初步突破,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改革以来,带动新增农业投入近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7%以上,其中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同比增长近80%。
三、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
全区将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系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