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谈我对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困惑.docx

发布:2017-06-09约1.43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谈我对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困惑陈昌茂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在一间211高校讲了多年的美学课程,每次我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在学生反应也还可以,算是走过来了。又由于工作的变动,现在不上这门课了。所以,有时间反思一下中国的美学研究了。其实,我只想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茶余饭后,摆摆龙门阵,上升不到学术层面。疑惑1美学本体论张法说,“没有学美学之前,我知道美是什么,学了美学之后,我不知道美是什么了”。开始,我以为他是幽默,后来,才发现这是实话实说。中国的美学研究对本体论非常感兴趣,不弄出一个“本体”来,就成不了美学家,于是,有人弄出了一个“实践本体”,曝得大名,名利双收,后者跟进,“生命本体”、“自由本体”、“存在本体”、-------美学研究的就是进入某个本体的阵营,跟着主将对别的本体阵营厮杀,然后论功行赏。邓晓芒把这种现象描述为“几分嚣嚣然的义气之争”。读了一堆美学著作,知道了一堆“本体”-----实践、后实践、存在、自由、生命、死亡、-----恰恰不知道美是什么了。张法善意而学术地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这下好了,捅了美学研究的马蜂窝。记得参加一次美学研讨会,有一个省的美学会会长在发言中义正词严地说,“有人说,美没有本质,那么,请问,美学研究什么呢,美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据我对当时情景的观察,台上凛然正气,台下义愤填膺。是啊,不研究美的本质研究什么呢?困惑了。可是不久,我读到了汉宝德的《美,从茶杯开始》,以为解惑了,赶紧在网上给学生买了几本,一人一本。但是我发现,学生们还是对“本体论”更有兴趣,一问才知道,不读“本体”论,就考不上博士生。为了学生的前程,我不再提汉宝德的“茶杯论”了。可是,我又困惑了:中国美学本体之争,代代相争何时了啊。疑惑2美学方法论美感即美,大家都是认可的。那么,美学家就是把具体的美感说出来,让大家感同身受,恍然大悟,然后,按此体验方式自觉地去重新获得美感。或者说,美学就是采用描述法把美感经验说出来。克罗齐说,美学就是语言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中国美学家不用描述法。谈到美,往往顾左右而言它:古代、现代、西方、中国,引经据典,然后回到自己的本体论阵营,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我曾在课堂上问一学生:“我让你谈自己的美感经验,你扯尼采干什么?”我一直困惑,这种杂糅法有什么价值呢?当了导师以后,才知道有规定,要求学生论文要有多少个注释才合格,才知道杂糅法是国学的标准方法,是学问高低、深浅的标志。现在要求更高了,还要求外语注释。我很困惑,杂糅法啊杂糅法,中国为什么在中国学术研究中生生不息呢?疑惑3美学评价论如何评价美学研究的成果?一位权威人士这样评价美学家朱光潜:朱光潜的美学贡献表现在:第一,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美学走向现代的趋势——思维方式从“主客二分”的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模式;第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美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寻找中西美学的融合;第三,朱光潜对“意象”的重视和研究。朱光潜美学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局限:第一、没有完全从主客二分视野彻底转移到“以人生存于世界之中并与世界相融合”这样一种现代哲学视野。第二,没有上升到哲学的、本体论的和价值论的层面,即真正超认识论地看待美学问题。 ?对朱光潜的这种评价,我越读越困惑。夜深人静,孤灯独影,不知怎么想起了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呜呼,还是让我再说一句话-----当代美学,慎为师也。2015-1-23夜于青岛滨海学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