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多囊肾病的研究和治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多囊肾病的研究和治疗
摘要:
控制一种遗传性状的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由这种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发病率约为1/400
~1/1000。ADPKD多在3()岁~50岁之间发病,囚此过去常称为“成人型多囊肾病”,实际上ADPK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包括妊娠时的胎儿,故“成人型”这一术涪并不准确,现已废用。ADPKD临床表现为双侧肾脏皮、髓质有多个液性囊肿形成和增大,晚期伴肾功能损害。可累及多个系统。
正文:
一多囊肾病的概述
1.什么叫多囊肾
多囊肾是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多个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
2.还患者发病原因
90%异常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的短臂。
另有10%不到患者的异常基因位于4号
染色体的短臂。
患者的基因型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假定用A
表示显性致病基因,a表示相对应的
隐性正常基因,则患者的基因型有两
种,显性纯合体(AA)和杂合体(Aa),
基因型aa的个体正常,但临床上所见
到的患者大多数为杂合体。
二.系谱特点
1、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2、父母有一方患病,子女有50%获得囊肿基因而发病,如父母均患此病,子女发病率增加到75%;
3、不患病的子女不携带囊肿基因,其下代(孙代)也不会发病,即不会隔代遗传。真正不经父母遗传而由基因突变而发病的情况极少见。
三.多囊肾的症状
1、肾肿大
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2、肾区疼痛为其重要症状
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
3、血尿
约半数病人呈镜下血尿,可有发作性肉眼血尿,此系囊肿壁血管破裂所致。
4、高血压。
5、肾功能不全
本病迟早要发生肾功能不全。
6、多囊肝
四.诊断方法
过去,ADPK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进展,
ADPKD的诊断已达到症状前和产前诊断水平。临床诊断ADPKD临床诊断标准虽尚
未达成共识,但初步临床诊断依据可归纳为表1。家族史、症状和体征都有助于多囊肾病诊断。
1.基因连锁分析采用与ADIKD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来诊断该病。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连锁分析诊断ADPKD的工作。我国于1991年开展该项工作。应用双侧探
针,准确率可达99%,且方法简便价廉,可在临床上推广。基因连锁分析缺点是需要患者家族中正常人和至少两例患者提供DNA样本。
2. 症状前诊断和产前诊断症状前诊断的目的是为了在患者的直系亲属(高危人群)尚无临床表现时,确定其是否为ADI,KD患者。DNA标本可取自外J剞血白细胞。症状前诊断能使患者早期预防并发症,保护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诊断时首选B超,B超灵敏度高,价廉。在诊断2型ADPKD时,14岁以下儿童B超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而在30岁以上成人应首选B超。小于30岁可疑患者可选用cI、、MRI,如结果仍不明确可采用基因诊断方法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牛前确定其是否患有术,便可检,M3PKD,从而决定是台继续妊娠。一般于妊娠10周~12周,通过羊膜穿刺术取得胚胎绒毛膜细胞。产前诊断刘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随着基因芯片技术不断完善和口益广泛的应用,町以预测不久的将来,能够应用基罔芯片技术对ADPKD进行快捷、简便的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不食巧克力,不饮咖啡,避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据报道低蛋白饮食对延缓ADPKD进展五作用.但病程晚期出现慢性肾衰竭时,仍推荐低蛋白饮食。大多数患者早期无需改变生活方式或限制体力活动;当囊肿较大时,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和腹部受创;男性有巨大囊肿时,可用布兜托起;妇女应控制妊娠次数;定期去医院检查。
2.对症治疗 ADPKD常有腰痛、囊肿出血、感染、结石、离血压和颅内动脉瘤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以对症治疗为主。
在病因治疗方面,人们希望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在前肾或后肾早期发育阶段用正常基因替换突变基因、抑制异常蛋白的表达、下调过度表达的正常基因产物或干预异常基因的继发作用,如干预异常基因产物导致的细胞凋亡异常等。基因治疗为最终治愈ADPKD带来了希望。
虽然大多数多囊肾病的治疗研究仅限于实验阶段,但随着对多囊肾病病因、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药研究的不断进展,相信多囊肾病的治疗前景将日益光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