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doc

发布:2016-04-10约2.7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授课日期:2012 年10月 23日 星期 二 第 5 节课 课型:新授课 课题: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标要求: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 【投影】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见附件1) 一、导入新课: 听故事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笑了,好似有过与“小花熊”相似的经历。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3-3 现象:①5g 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10g 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 2、 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件2)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 听故事,体会,感觉似曾相识 几个同学笑着回答“是” 有回答:“是溶解不了了” 观察实验,体会思考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 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完成练习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解释疑解惑明确认识 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现象归纳获得结论和概念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 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3-2” 【巡视】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反馈检查】1.三步操作分别产生怎样的实验现象? 2.又说明什么问题? 【获得结论】引导学生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点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大的,但有少数物质(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反而降低的。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件3)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二 思考 阅读:实验探究3-2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 体会理解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让学生对温度对物质溶解量的影响有完整的认识 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拓展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人们常说某个溶液很“浓”或很“稀”,这里的浓溶液是不是就一定是指饱和溶液;这里的稀溶液是不是指的就是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人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设疑】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点拨】1、对于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对于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件4)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三 思考讨论:应该不是吧! 观察实验 思考 思考讨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间的关系是: 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 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 通过研究清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深化学生对结论的掌握运用 【学会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从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提高了哪些能力角度谈谈今天的收获。 (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思考 回顾,纷纷举手 1.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2.知道了如何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更加清晰调理 【投影】附件5:课中检测 1.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2.20℃时,往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