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设计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XX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设计书
一、项目概述
XX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是达县国土资源局实施的一项重大土地资源调查工程,其目的是通过完成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地籍调查工作,全面查清测区范围内宗地的位置、权属、用途、界线、四至、面积等基本情况,建立统一坐标系下的地籍数据库。
地籍数据由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档案数据组成。地籍建库工作分为准备、调查和入库三个阶段。其中,数据入库是地籍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入库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入库前的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地籍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成败。此外,由于数据入库工作量大、时间任务紧、技术要求高,为了保证入库数据的准确、全面和现势性,因此,地籍数据入库工作需要认真组织和实施。
二、实施的主要依据和文件
本次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依据和文件有:
1、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2、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规则》
3、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4、GB/T7979-1995《 1:500、1:2000地形图图式》
5、GB/T17789-19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6、土地管理部门和贵局提出的其它要求
三、总体思路和步骤
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要遵循“统一要求、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其总体思路如下:
根据达县国土资源局的实际要求,选择建库软件系统(在此方案中我们以MAPFGIS的城镇地籍管理系统为例),以外业测量的地籍图、地形图、测量数据等为基础资料,辅助各类已形成的地籍调查和发证等资料,严格按照国家和相关单位制定的相关规程和标准建立达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步骤如下:
1、系统建设前的资料和技术准备。
2、资料预处理。
3、数据采集。
4、初始建库。
5、变更建库。
6、建库质量检查与控制。
7、图件、表格数据输出及技术和工作报告编写。
8、建库成果验收。
9、数据库运行、安全管理与应用。
四、已有资料的利用
(一)、资料的分析与使用
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地籍调查要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四至、面积、用途等基本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本次地籍调查已有的初始登记、设定登记及变更登记的资料。登记资料出现重复的,以最新资料为准建立现状库对已发证现状与发证时情况的对已发证但现状与发证时情况有变化的,权属界线及宗地相关属性以原发证资料为准,宗地内地物保证现势性。但对城规划道路、河流沟渠、管线等改扩建且已完成所涉及的宗地,临规划道路、河流沟渠、管线的权属界线,依据相关资料重新确定
对从未申请登记的宗地,如相邻方已登记发证,界址点、界址线的认定以发证资料为准。相邻各方均未进行过登记发证的,由地籍调查人员现场了解、核实,调查宗地相关属性(如土地使用者、座落、用途、宗地四至等),填写《地籍调查表》部分内容,绘制宗地草图,按现状预定界址点并实测,宗地相关属性入库。宗地的完整资料待土地使用者以后申请登记时最后确定。档案资料
所需初始登记档案资料由国土资源局提供,设定及变更登记档案资料初始登记地籍图
初始登记地籍图由国土资源局提供。
已有1:500地形图资料
测区已有1:500地形图资料(电子地图)。《》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并根据达县具体情况,结合外业和内业资料整理逐步过渡到新地类标准上来。新开展的城镇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应依据新土地分类标准执行。
(二)、地籍号命名规则
XXXXXX XXX XXX XXXX XXX
—————— ——— ——— ———— ——
行政区划代码 (数字码)
街道号 | 街区号 (三位数字码)
街坊号 (三位数字码)
基本宗地号(四位数字顺序码)
宗地支号(三位数字顺序码)
其中:1、地籍号由“行政区划代码+街道号+街坊号+基本宗地号+宗地支号”组成。
2、宗地编号由“基本宗地号+宗地支号”组成。
3、若宗地编号无支号,则宗地支号为“000”。描述时,宗地编号可用4位基本宗地号表示。
(三)、文件命名、属性数据结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元数据格式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在文件命名、属性数据结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元数据格式等方面,其中大部份的内容已由地籍管理软件开发公司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程,在软件上已做约定,但我们在实际生产和作业过程中仍将根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等相关要求,对所建立的数据库格式进行检查,使所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不仅符合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和方便达县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工作的实际应用
显示全部